掌握便秘防治之道 規範用藥與行為調整

近年來,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改變、生活節奏加快、社會工作壓力增加,人群中便秘的患病率逐步上升,嚴重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我們應該全面瞭解便秘,儘量避免便秘的發生或加重。

便秘是指一種(組)臨床症狀,表現為排便困難和/或排便次數減少,糞便乾硬。排便困難包括排便費力、排出困難、肛門堵塞感、排便不盡感、排便費時及需要手法輔助排便。排便次數減少指每週排便少於3次。

引起便秘的原因很多,常見的有飲食結構不合理、長期使用某些可能引起便秘或有便秘副作用的藥物、不健康的排便習慣、久坐缺乏運動以及各種疾病的影響等。

為了緩解便秘,要從改善生活方式做起。改變膳食結構,採取科學合理的飲食、適當補充粗纖維含量高的食物,適當增加飲水量、適度運動、培養良好的排便習慣。日常生活中要有樂觀積極的心態,保持心情愉快舒暢。避免不合理地長期使用瀉藥,儘量減少使用或不使用可能引起便秘的藥物。便秘患者常常需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酌情選用藥物治療,常用的藥物有瀉藥包括容積性瀉藥(聚卡波非鈣、歐車前、麥麩等)、滲透性瀉藥(聚乙二醇、乳果糖、硫酸鎂等)、潤滑性瀉藥(甘油、液體石蠟、杜夫酯鈉等)、刺激性瀉藥(大黃、酚酞、比沙可啶等);促動力藥如莫沙必利、伊托必利等;促分泌藥如利那洛肽、魯比前列酮等;微生態製劑如雙歧杆菌、乳酸杆菌等。中醫中藥治療對緩解便秘也有非常良好的作用。

特殊人群應對便秘要因人而異。比如老年人常常伴有慢性病,需服用多種藥物,並且老年人的運動能力及胃腸道蠕動功能減退,因而更容易導致便秘。老年人應儘可能停用可能導致便秘的藥物,量力而行適當增加運動量。藥物治療時可選用容積性瀉藥和滲透性瀉藥,嚴重便秘者可短期使用刺激性瀉藥。孕婦也是便秘的易患人群,孕婦的飲食中應適當增加膳食纖維,多飲水和適當活動也可起到預防作用,應在醫師指導下選用滲透性瀉藥和容積性瀉藥等。本版圖片IC

金麗雯(主治醫師)汪小平(主任醫師)(上海健康醫學院附屬周浦醫院消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