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巢能源執行副總裁:中國電池企業出海要跨越“本土工廠盈利”等鴻溝

今年以來,動力電池企業出海不斷成為熱門議題。對於具備實力的中國電池企業而言,捲向全球市場是應對國內產能過剩、提升全球市場份額、化解貿易壁壘的必然選擇。

在11月28日於上海舉辦的第八屆動力電池國際峰會上,國內電池新貴蜂巢能源執行副總裁王誌坤認為,中國電池在出海過程中,需要跨過三條鴻溝——“建成標杆工廠,本地化的產品要得到成功的驗證,最後本地化工廠要實現盈利。”

值得一提的是最後的“盈利”問題,就在幾天前,國內媒體36氪報導,全球動力電池龍頭寧德時代的德國工廠從第一批電芯下倉至今,已經有接近一年的時間,但由於“成本太貴,產量不高”,目前為止仍處於虧損狀態。

根據此次大會提供的數據, 2023年1-9 月,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940萬輛,同比增長39%,約占全球汽車總銷量的16%。今年1-9月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592萬輛,同比增長36%,新車銷售市場占有率為29.8%。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占全球份額超過60%。

就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格局變化趨勢,王誌坤認為,未來中國仍然是主要的市場,但美國和歐洲是值得期待新的增量市場,發展速度會高於中國。

“作為中國企業來講,我們出海看哪裡?”王誌坤指明,“西遊到歐洲,南下到東南亞,東望太平洋密切關注美國市場,同時要嚐試中東市場。”

目前在海外佈局方面,蜂巢能源有兩條路——陸地絲綢之路,蜂巢能源在德國建設了兩個生產基地;海上絲綢之路,今年蜂巢能源在泰國的電池模組工廠開工建設。此外,公司在德國法蘭克福、印度班加羅爾和韓國的首爾都建設了研發中心。

對於出海過程中所遇到的差異和碰撞,王誌坤總結,首先是文化的差異,中國企業和中國人相對比較含蓄;二是環境的差異,歐洲審批的程序會更加複雜,時間會更長一點,考慮的因素會更複雜一點;三是行為差異,中國比較靈活,歐洲比較強調標準化,要一步一步按照順序來。

“所以企業走出去第一要合法合規,第二尊重彼此的習慣文化,第三供應鏈要抱團取暖,我們要溝通、溝通、再溝通。我們會面臨很多的不確定性,要注重迎接未知的挑戰。”王誌坤說。

“能夠出海的企業總體還是小比例,個體凝聚成一個行業的中國品牌,我們要提升中國整個行業在全球的品牌形象,技術是核心,產品是根本,質量是生命,合規是底線,我們要堅持長期主義。”王誌坤說。

除了總結出海經驗,在此次大會演講中,王誌坤也分析了今年以來國內的電池行業格局。

“鋰電行業在2021年、2022年非常熱,到了2023年整一年大家比較煎熬。但今年整體還是結構性過剩,例如當下增程式和混動的電池交付壓力還是非常大。”

根據王誌坤的預判,“ 2024年第一季度電池行業還是比較困難,行業還有可能會繼續下探。但是預計到今年年底,全球政治經濟的利空因素逐漸出清,各個國家都在全力拚經濟,2024年第二個季度行業能夠明顯向好回升。”

不過,對於電池行業今年的大調整,王誌坤認為這是高速增長後的正常狀況。“電池行業是一個全球性的中長期往上增長的綠色產業,經過幾年的高速增長以後,必然會有一個調整。”王誌坤說,調整是為迎接下一步更加波瀾壯闊的增長週期,從2025年開始全球新能源的消費情景會從嚐鮮者大規模擴展到普通消費者。

在王誌坤看來,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市場,對於屬於製造行業的電池企業,競爭的底氣仍然在於可靠優質的產品和先進的製造能力。

據介紹,蜂巢能源的優勢產品是短刀電池系列。在動力電池領域,目前,L600的短刀覆蓋到了從續航里程400-700kM的主流車型, L400覆蓋了從續航里程100-150Km的PHEV主流車型,L500主要是覆蓋電力、工商業、商用車全領域的車型。未來公司將會繼續推行全系列短刀產品。

在儲能電池領域,目前蜂巢能源325Ah的儲能電芯已經在成都基地成功下線,電芯通過表面積增加,使得電池的散熱性和安全性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在原有的基礎上整體系統的成本可以下降20%。

據王誌坤透露,未來公司還會開發660Ah的儲能電芯。

此外,在電池的製造工藝上,蜂巢能源配合短刀電池的是區別於傳統捲繞的“疊片”工藝。理論上,疊片工藝製得的電芯產品在能量密度、循環性能及安全性能等方面性能更優,但疊片工藝的生產效率問題仍然是需要解決的難題。

在王誌坤看來,疊片工藝以前應用的電池企業不多,今年開始越來越多的行業夥伴加入到了疊片工藝的行列,未來這一工藝的趨勢也越來越得到行業的認可。

蜂巢能源在此次大會中的展品,澎湃新聞記者 森寧攝蜂巢能源在此次大會中的展品,澎湃新聞記者 森寧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