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 “老師,你看這個烈士的骨骺線都沒癒合,才16歲不到……”
轉自:中國青年報
今年9月
複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
文少卿課題組
通過DNA鑒定、顱面複原等手段
複原了40餘名山西呂梁
無名烈士的容顏
其中,編號為“M19”的烈士
終於找到了親人
確認名字為崔海治
這些烈士生前經曆了什麼?
背後的故事讓人淚目……
烈士的遺物
是遺留在體內的子彈
這並不是文少卿第一次用
科技考古的方法為烈士尋親
從2015年至2018年
文少卿與田野考古學者合作
共收集了8個遺址的572具烈士遺骸
涉及滇西保衛戰、長沙會戰、
高台戰役、淮海戰役等
回憶挖掘第一具南村烈士遺骸時的場景
文少卿說:
“我們經常開(古)墓
裡面至少有一個棺木
有的棺木等級很高
可以看到精美的玉器和陪葬品
但我們在發掘第一個烈士墓的時候
打開裡面只有兩側有一個擔架的木頭
其他都爛掉了
他身上沒有任何遺物,只有扣子”
“沒有棺槨
可能只有草蓆就下葬了
最多一個陶瓷碗、
一些衣扣、皮帶、帽簷……
以及鑲在自己體內的子彈
因為沒有遺物
所以這也就變成了他遺物的一部分”
“清理時不由自主地哭”
烈士遺骸無聲講述戰爭場景
經過團隊8天的作業
南村49具烈士遺骨重見天日
文少卿說:
“我發現同學們在清理的時候
會不由自主地哭
我問他們為什麼哭?
有一個同學說
老師,你看這個烈士的
骨骺線都沒癒合
才16歲不到……”
“另外一個同學說
你看這5個個體都截肢了
每個截肢面的後面
都有一個小骨碴
可以想像
他們是用非常簡陋的工具在鋸
因為看不見肉裡的情況
所以鋸到最後,一下就掰斷了……”
根據49具遺骸的體質鑒定
出土遺骸均為男性
平均預期壽命僅20.5歲
21歲的蔣紫溪
是複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
2020級本科生
也是團隊里最年輕的隊員
蔣紫溪說:
“遺骸上有很多砍傷傷痕
也能明顯看到彈孔
有些子彈遺留在體內,還沒取出來……
特別是有一些彈孔
是他們直面迎擊子彈的
很難想像,他們當時是以什麼樣的
心情和信念去迎接它”
期待“點亮”更多複原照片
幫助更多烈士“回家”
依靠高通量測序技術
文少卿團隊建立了南村烈士DNA數據庫
並通過最前沿的三維掃瞄、
計算機及古DNA技術
首次嚐試對烈士面貌進行複原
除了照片,每位烈士
還有一個生理和病理檔案
經過碳氮同位素分析
根據骸骨的碳、氮值變化
團隊為烈士們還原了個體生活史
文少卿說:
“他們都應該有自己的檔案
我們想複原烈士的個體生活史
瞭解他這一生吃了什麼
得了什麼疾病
我們看到有退行性疾病
老人才會有退行性疾病
他們十幾歲就有
這意味著他們的營養狀況很差
工作強度非常大
這個我們在古代墓地裡面都沒看到……”
每一位烈士遺骸
每一個樣本
文少卿團隊都會測124萬個位點
以滿足複雜親緣關係鑒定的需要
文少卿將尋親行動命名為
“點亮方案”
49名南村烈士中
崔海治烈士的複原照片已經被“點亮”
他在等待有更多尋親的
烈士親屬前來聯繫
通過口腔拭子採集DNA
與國家英烈DNA數據庫中的信息
進行動態比對
幫助更多烈士“回家”
去時少年身
歸來英雄魂
找到,看見,記住
曆史不會忘記
英魂永留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