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遊筆下的“鐵馬秋風大散關”,是個什麼關?|尋路蜀道

封面新聞記者 王越欣 杜卓濱 陳光旭

有這樣一個地方,劉邦偷襲項羽從這裏走過,曹操西征張魯亦經由此地,諸葛亮北伐中原還走的這裏,就連南宋詩人陸遊也為其題詩併成為千古名句:“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沒錯,這個地方就是名揚天下的大散關。大散關是個什麼關?它又在哪裡?為何能引得如此多曆史名人與其發生聯繫?在網絡上搜索,就能得出這樣的解釋:大散關,為周國散國之關隘,故稱散關。中國關中四關之一;位於寶雞市秦嶺北麓,自古為“川陝咽喉”,是兵家必爭之地。

但紙上得來終覺淺,10月中下旬,封面新聞《尋路蜀道》大型採訪第五站來到寶雞尋路陳倉道,便專程前往大散關進行探“秘”。

遺址確定:修川陝公路時偶然發現

事實上,要想瞭解陳倉道,不能不提大散關。大散關是陳倉道最重要的關隘,陳倉道也因大散關而被稱為散關道,可見大散關之於陳倉道的重要性。

10月19日,在探訪完陳倉道的北起點益門後,採訪小組一行隨即駕車前往大散關。大散關位於寶雞市西南大散嶺,距離市區約20公里。從益門出發,在秦嶺的盤山公路中一路蜿蜒上行,不一會兒便抵達大散關,景區講解員韓姐早已在門口等候。

大散關景區大門。

韓姐名叫韓雪梅,寶雞人。5年前,因為對曆史文化的熱愛,從工廠退休後,她來到大散關景區,當了一名講解員。“小時候我就經常騎自行車來這兒玩,那個時候這兒還不是景區,也沒有明確的遺址,都還是荒地。”

韓姐說,因為曆史的變遷,再加上古代打仗時多是拉鋸戰,每個朝代的關址位置都會上下移動,所以大散關遺址究竟在哪,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確定。直到1935年,中國近代公路之父趙祖康沿著陳倉古道主持修建川陝公路時,在路基下挖出了許多宋代文物,經專家鑒定,確定此處為古大散關遺址。“趙祖康很高興,於是提筆寫下了‘古大散關’四個字,這四個字的原跡,就摹刻在我們景區大門前約50米的懸壁上。”

韓姐告訴我們,從狹義上講,大散關南起秦嶺梁南鳳縣的煎茶坪,北至渭濱區益門鎮,行程約80里,而目前景區所在的位置正是大散關80里行程中最險要的關口“二里關”,並非整個大散關遺址。同時,此處遺址也不是完全的曆史遺留,而是經過後期一度的重建修繕,最後在寶雞社會人士劉曉應的支持和打造下,這才有了如今的大散關景區。

關控陡絕:兵家必爭之地

隨著韓姐的介紹走進關門,我們遇到的“第一關”便是爬極陡的台階,這是參觀的必經之路,台階前還立著一塊“關控陡絕”的石碑。“是真挺陡的!”正在心裡暗暗嘀咕時,韓姐說:“這四個字就是形容大散關的,因為自古以來由巴蜀、漢中出入關中必要經過此地,它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景區內的石碑。

正如史料所載:南不得此,無以圖關中;北不得此,無以啟梁益。意思就是,站在四川的角度,要想奪取關中就得先控製大散關;關中地區的人要想去漢中、四川等地,也得先得到大散關。正是因為如此重要的戰略地位,大散關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在此發生的戰役載入史冊的就多達70餘次。

因此,當我們走過綠蔭覆蓋、幽秘深遠的登山步道來到大散關古戰場,看到這裏的城牆、炮台、敵樓,以及已被雜草覆蓋的陳倉古道時,我們瞬間彷彿正置身於那個久遠的戰馬嘶鳴、鐵馬秋風的大散關時代。

敵樓。

大散關古戰場。

刻在山壁上的“鐵馬秋風”。

楚漢相爭時,劉邦自漢中由陳倉道還定三秦,經由此關;三國時期,曹操攻張魯亦經過此地;《三國誌》記載的諸葛亮出散關圍陳倉也是在這裏。而在南宋時期,大散關更是作為南宋與金國的邊界,金兀朮曾率十萬大軍攻打大散關,南宋大將吳玠、吳璘僅以2000精兵大敗十萬金軍。此次戰役在宋金戰爭史上具有重要意義,這場戰爭也成為影響中國曆史的1000次重要戰爭之一。

吳玠吳麟雕像。

古今之變:烽煙遠去 戰火不再

探訪完古戰場,韓姐接著帶我們爬上了烽火台。站在烽火台上,我們對大散關的險峻一下子有了具象的理解。大散關深穀陡峭,山勢險峻,眼前群巒疊嶂,兩邊懸崖峭壁對峙,下方是滾滾的清薑水。見到眼前這幅景象,也理解了為什麼古往今來來往於秦蜀兩地的文人墨客,在留下的關於大散關的詩篇中,詩行中展現出的,更多的是磅礴冷峻的肅殺之氣。而這些詩句中,尤以陸遊的“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入夢來”最為出名。

航拍大散關烽火台。

站在大散關烽火台上,可以看到清薑河、川陝公路、寶成公路並排緊鄰。

南宋詩人陸遊出身於山陰望族、藏書世家,他不僅是一介書生,更是充滿了狂熱的報國熱情的愛國誌士,一直熱切地盼望著自己有一天能親臨戰場,“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而讓他實現了這個願望的地方,正是大散關。這也是陸遊一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親臨抗金前線的軍事實踐。雖然這段軍旅生涯只有短短一年,卻讓陸遊終生難忘,以至於後來寫了又寫。據統計,陸遊有26首詩詞詠及大散關,寫作年代相距37年,可見大散關對其的重要性,也側面反映出陸遊至死方休的愛國情懷:“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如今,大散關昔日的馬蹄聲碎早已在曆史的塵煙中散去,取而代之的是川陝公路、寶成鐵路的鳴笛聲,天塹已變通途;佇立關址,遙望俯瞰的不再是隨時來犯的敵軍,而是山巒秀麗的風景。往事越千年,大散關也不再是廝殺的戰場,而是遊人參觀遊覽的曆史文化景區。如果陸遊看到如此祥和安定的場景,想必也是會欣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