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諸暨大唐襪業集群轉型:一場市場與政府的“互動”

2019年起,全球襪子產量的三分之一、全中國的70%,每年超250億雙的襪子,都來自中國浙江的一個小地方——諸暨市大唐街道。作為全球最大的襪子生產基地,大唐被譽為“國際襪都”。

襪業屬於輕工紡織業,是典型的傳統製造產業,亦是具有強大就業吸納能力的“富民產業”。然而,曆經四十年的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大唐襪業在“低端跑量”的發展路徑上似已走到盡頭。約2014年起,大唐襪業開始了艱難的、已近十年但仍未竟的產業轉型升級探索。

作為一個傳統產業,大唐襪業的轉型升級成效幾何?這一進程中,有哪些經驗或條件,又有什麼不足?澎湃研究所研究員通過實地調研,試圖解答這些問題。

價格越來越便宜,低質低價搞競爭

“大唐就是一個大公司。” 一位當地企業主在向澎湃研究所研究員介紹大唐襪業時,用了一個簡單明了的比喻。一雙襪子從誕生到進入市場,需要經曆原材料、紡絲、加彈、染整、襪機設備製造、襪子研發設計、織造、包裝和物流、營銷的流程。在大唐及周邊,上述每一個專業環節,都有相當數量的企業參與。

“在大唐,任何一款先進襪機的配件,哪怕是一枚針,任何一種原料,每一種紗線,任何一款襪子,都可以快速地採購到和生產出來。這能讓生產成本降低1/4至1/3。” 作為一個產業聚焦、中小企業為主、充分競爭和合作的產業集群(industry cluster),大唐地區製襪業的最大特點和優勢是產業鏈完備。

但同時,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大唐襪業產業集群處於規模大,但效益低的初級發展狀態。根據大唐街道提供的數據,2003年大唐年產襪子80多億雙,產值130億元,每雙襪子產值約為1.60元;2014年,年產258億雙,產值288.7億元,每雙產值降至1.12元。一方面產量激增,說明產業規模巨大,及市場占有率具絕對優勢,但也意味著,產業效能和利潤空間不大,仍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低端位置。

據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王輯慈編寫的大唐襪業調研報告,2017年的大唐製襪產業區,仍普遍存在企業同質程度高、過度競爭、產品低質低價等問題。此外,襪品的大規模生產且定型工藝主要使用燃煤,也對當地環境產生了很大損害。“當時天都灰濛蒙的,呼吸的空氣感覺有顆粒一樣。”一位當地居民回憶說。

在澎湃研究所研究員調研中,部分企業主反映了業內的產品質量亂象。在出口OEM模式下,國外客戶“規定好材質比例”,加上簡單配色,“聰明的中國人就可以找到最便宜的棉、化纖”,採用最簡單的加工,導致“價格越來越便宜”,有的質量也很差。

被“倒逼”升級,向上求利潤

襪業轉型升級的號角是當地政府首先吹響的。從2014年開始,政府在勞動力市場和安全環保生產方面的規製,“倒逼”企業向上升級尋求利潤。

2014年,國內“史上最嚴環保法”《環境保護法》完成修訂,由此開始數年的“環境整治運動”。同年底,諸暨市針對襪業開展了“六大專項整治行動”,即廠房、倉庫、居住場所合為一體的“三合一”企業整治,燃煤鍋爐淘汰,管實流動人口,規範出租房管理,取締無證照經營,規範稅收徵管秩序。短短4個月,原大唐6500多家襪企中,3203家企業被關停,賸餘企業也盡數完成整改。

其中“燃煤鍋爐淘汰”,意味著要在製襪的定型環節,將原來採用的以燃煤為原料的鍋爐設備,更新為用天然氣、用電的清潔能源設備。對當地來說,這一能源設備更替改善了空氣環境。但從企業角度,這種強製性的設備、能源更換,增加了企業成本,包括一次性設備更換(每台設備約20-30萬元)和日常能源使用成本(天然氣使用成本是煤的2-3倍)。

其他五項整治項目顯著提高了勞動用工、納稅、合規經營等成本。例如對“三合一”、流動人口、出租房的強化管理,增加了勞動者居住成本,最終導致企業人工成本上漲。因此, “六大專項整治行動”,在客觀上增加了襪企的合規風險和經營成本,企業難以依賴壓縮成本的向下“逐底競爭”,只能謀求價值鏈向上的出路。

此外,襪業外貿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這內外兩方面因素疊加,讓襪品質量成為新一輪競爭和市場開拓的重點。某專注外貿的企業表示,需要爭取“更高端的客戶”,而不是聚在低端市場。另一號稱“設計工廠”、被海外客戶青睞(原本主做內銷市場)的襪業認為:“要跟外國人講我們貴在哪裡,一直做低端襪子,導致他會認為中國產品就是低價的,我們把自己的品質提高,(也可以是)高品質和高價格。”

消費升級下,美院畢業生上任“廠二代”

當下,大唐襪業的轉型已取得一定成效。2022年,大唐襪業年產量超250億雙,產值規模700餘億元,每雙產值2.8元,是2014年每雙產值1.12元的2.5倍。

近10年來,大唐襪業在維持產量、市場份額同時,初步實現了產值、效能的爬升。在國內某大型電商平台的襪類店舖中,前8家來自大唐。大唐襪企的競爭格局也日益差異化、多元化。澎湃研究所研究員實地調研的5家中小型企業,商業模式、競爭優勢各不相同。

站在當下回頭望,這些年大唐襪業的轉型方向,是如何有效錨定的?用一家企業主的原話—— “是市場決定的”。

大唐襪業市場一直以外貿為主,但近年內銷比例有所擴大。近年,國內襪品消費升級,“潮襪”時興。日益掌握消費話語權的年輕世代消費者們,不再將襪子作為簡單的隔離、保暖之物,而希望其賦予更多功能,或作為美、時尚、個性的一部分。

許多襪企開始轉向國內市場,向設計、品牌、營銷等傳統薄弱環節發力。一些在業內以設計著稱的襪企,也成立於彼時,並獲迅猛成長。

2015年,大唐地區建設“襪藝小鎮”,2017年起便舉辦中國“大唐杯”襪藝設計大賽,並由政府購買獲獎作品專利,低價轉讓給缺乏設計力量的小微襪企,目前已服務企業1000餘家。

“大唐杯”襪藝創意設計大賽作品。 本文圖片均由 周燕玲 攝“大唐杯”襪藝創意設計大賽作品。 本文圖片均由 周燕玲 攝

金獎作品。

除了堅持舉辦設計大賽、搭建企業與美術/設計院校的合作平台,當地政府還與各院校合作開展人才教育與培訓,包括設計、營銷等領域。2023年以來,當地政府出資讓企業家走出去參展,對柏林展、拉斯維加斯展補貼機票和展位費,“包高鐵車廂去上海”。大唐街道官員指出,這些舉措不完全是為了訂單,走出去才會有“思維的碰撞”,才知道行業發展的前沿、維持一種高生命力的成長。

隨著產業轉型推進、企業發力點的調整,一些潛在轉變也發生企業主群體身上。大多數人的印象里,江浙企業主以本地人為主,勤勞肯幹、但學曆文化偏低。但在大唐,新一代的企業主經營理念、風格已有所不同。

如一家以設計風格突出、款式多樣而著稱的襪企,其創始人之一為美術院校畢業的當地“廠二代”。還有一家從外地進駐大唐的知名襪企,對襪品的質量有非常剛性的要求,且“不講關係”。這些高質量要求的企業作為新鮮力量,利用銷售的帶頭作用,提升了產業鏈上大部分產品的質量。

政府出補貼,數字化設備“進廠”

在“由市場決定”的產業升級背後,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支撐著這一輪“蝶變”。數字化轉型直接助推了企業產品質量以及管理能力的躍升。

這個過程中,當地政府起到實質性的推動作用。比如,政府釋出鼓勵舉措,引導襪企升級機器,以求實現價值鏈躍升。早在2012年,在中央“工業4.0”政策背景下,浙江就做出“全面推進機器換人”的決策,大唐襪業也在“機器換人”行業試點名單中。

製造設備供給上,襪機主要有分頭式襪機和一體化襪機兩大類。其不同在於,分頭式襪機需要分別織出襪身和襪頭,然後縫接兩部分,而一體化襪機可一整隻襪子直接織出,減少了縫頭、翻襪等工序,並加載智能化功能,生產數據和設備信息可以實現產出和傳輸。

最早一體化襪機只有歐美企業出產,一台機器需要20-30萬。而國內普遍使用的分頭式襪機僅需2-3萬元。2015年,部分領先的襪機企業通過引進人才、拆解機器等方式,研製出國產一體化襪機。此後,國內襪機企業不斷改進其性能、效率、成本。隨著新型高速一體化襪機的誕生,原本國產一體化襪機薄弱的生產效率,已提高至與分頭式襪機相當的水平,價格從起初9-10萬降至7-8萬。

當一體化襪機的價格被“打下來”,補貼政策開始更好地發揮撬動作用。2019年開始,在襪機設備具備市場競爭力和大規模生產條件的基礎上,政府對企業購置一體化襪機和數字化改造進行獎補,其中襪機購置補助比例於2019年時最高40%,2023年為30%。據稱,規模襪企中約一半已購置了一體化襪機。

在設備升級的基礎上,車間數字化管理也得以推廣。

車間數字化管理的必要性在於,電商走熱對襪企“生產-市場”的反應模式提出了要求。不同於線下訂單式生產,電商售襪要求製襪廠商快速反應,即“頻率快、時間短”。例如線上店牌某個款式晚上賣了5000雙,超過庫存,那麼需要快速生產,完成20小時之內發貨。這就對製襪工廠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體化智能襪機可通過內置芯片,一目瞭然地顯示當天生產計劃、批次、產量、次品情況、開機和故障情況。其他生產流轉、倉儲、原料、輔料、成品數據也都在此基礎上進行實時統計、展現。

諸暨某大型襪企一體化襪機車間。

襪機升級和車間數字化需要企業投入百萬乃至千萬的成本,同時益處也是顯著的:

第一,提升了襪品的質量。一體化襪機生產的襪子無須將襪子頭、身縫線,故沒有棱線,平整舒適度更佳。

第二,減少了製造環節的人工成本,因為去除了縫頭等工序,以及一體機自動化程度更高,一人可同時看管20台生產中的一體襪機。此外,數字化車間也減少了負責各道工序上人工登記、統計的人手。

第三,數據和信息反饋更及時、準確、直觀,便於生產對市場快速做出反應。

第四,大唐街道官員強調,生產的數字化、智能化也有助於“降低勞動強度、改善勞動環境”,這是大唐襪業最重要的海外客戶的期望,也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體現。

調研過程中,當地基層政府的幾位官員或工作人員,給澎湃研究所研究員留下深刻印象。他們時不時提及“服務型政府”的自我定位,要給企業包容、寬鬆的營商氛圍,不越位、不添亂,在底線之上市場的事情交給市場做。在市場導向與政府引導(數字化轉型)的互動中,大唐襪業產業轉型升級的“大勢”就形成了。

結語

總體來說,經曆近十年,大唐襪業轉型升級已初見成效。就其經驗,澎湃研究所研究員基於調研認為,這在於市場主體的自發力量,在開放環境下被激發,以及政企之間的良性互動。

這一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路徑是其所在區域“浙江模式”的延續、彰顯。經濟學者馮興元曾總結“浙江模式”,本質上是一種市場解決模式、自發自生發展模式和自組織模式。在其中,政府的作用雖重要,但起著促進性的、輔助性的、倡導性、主持性的作用,而不是經濟管理作用;其活動限度必須遵循與市場一致的原則。

同時,大唐襪業的案例也體現了產業集群的特點。產業集群發展往往具有一定的慣性和封閉性。但由於大唐襪業地方嵌入性較弱,且具有高度的人口流動性(外地人口占比超過戶籍人口),該產業集群不乏“新鮮血液”。在開放條件下,一旦出現創新(不僅指技術工藝創新,還包括產品、商業模式、管理創新等),在集群效應下,其學習、擴散效應將會是裂變式、加速度的。

此外,大唐襪業轉型升級也有其條件。一是浙江地區重視“富民經濟”的傳統,使其能順利度過轉型期的陣痛——例如疾風驟雨般的“六大專項整治行動”,使得不少企業關閉或虧損。其二,作為一個日常消費產業,襪業具有較強的經濟韌性,對週期不敏感,在世界經濟波動時,維持相對樂觀的前景。近兩年,大唐襪業外貿出口和內銷均在穩步增長。

當然,大唐襪業的升級遠未完成。上述改變可能限於局部,製造、設計和品牌營銷能力的真正提升還需要更多人才資源支撐。而在海外市場和價值鏈上的躍升,還需要在跨境電商等領域有所突破……如何讓中小企業主動擺脫全球價值鏈低端位置,仍是一項長久的難題。

設計 白浪

——————

《浪尖報告》,深化長三角產業協同,推動上海與40城深度對話合作。

由澎湃研究所團隊主理,傳播關鍵信息,支撐政商決策,探索合作機會,實現優質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