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兩會 | 對話全國人大代表、萬華化學集團董事長廖增太:AI能幫助化工行業獲得顛覆性創新

21世紀經濟報導 趙雲帆,繳翼飛 北京報導

曾憑藉MDI等新材料工藝,打破海外化工巨頭在新材料領域的高牆壁壘,始終將研發和創新作為商業模式的底層邏輯——作為一家國企的萬華化學卻憑藉極為純粹的創新發展模式,獲得了如今舉足輕重的全球市場地位。

作為這家化工領軍企業的代表人物,同樣也是全國人大代表,萬華化學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廖增太結合他對當前科技與新興產業發展特點,關鍵領域卡脖子的難題,以及綠色環保等時代命題的洞察,提出了“加快人工智能與化工行業深度融合,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加大生物醫用材料產業支持力度,加快推動高端醫療器械原材料國產化”,“加快推動人造板產業高質量發展,保障消費者人居環境安全”,以及“加快推動高質量住宅與超低能耗建築建設,促進建築領域綠色低碳發展”等建議。

全國兩會期間,廖增太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的採訪,透露了萬華化學如何實踐AI化工融合,以及AI+化工孵化,產生顛覆性創新的可能性。

AI能幫助化工行業獲得顛覆性創新

此次兩會期間廖增太提交的建議,包括推動人工智能與化工行業的深度融合,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等方面的內容。具體包括由政府牽頭建立數據標準組織,構建符合國際標準的化工行業數據標準等,為行業基礎大模型訓練及智能化建設提供數據基礎等。

此外,他還建議通過相關政策支持,鼓勵人工智能在化工行業典型應用場景先行先試;以及在國家層面製定人工智能人才培養戰略規劃,包括完善並健全包括人才的留用政策,評價體系等。

對於該建議,廖增太表示,當前的化工行業已經不再是大眾認識中的傳統行業,而是當今前沿產品,新應用的基礎。

“就像芯片行業一樣,有了芯片行業的發展需求,才有對光刻膠、研磨液、研磨墊等新材料科學的發展需求。”廖增太舉例稱。

新事物、新應用的出現,衍生出從業者對新手段,新方法的求索。廖增太透露,在萬華化學的研究與實踐中已經發現,AI與化工行業相結合能夠發生優秀的“化學反應”。

“近年來,我們持續使用AI來進行輔助科研,並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廖增太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解釋:“比如去年我們做的化學反應優化,如果按照正常實驗,即便是模擬實驗也得做數千次。人工智能並不是簡單的模擬,而是通過大量的訓練,反複的迭代,幫助我們在錯綜複雜的實驗數據海洋中找到我們需要的相關性。然後通過不斷的優化,在成千上萬個方案中推薦比較優秀的幾個、十幾個方案,然後再通過實驗得到最優解。”

廖增太還以催化劑為例,解釋了AI對化學研究的重要意義。

“催化劑的研發更偏向實證科學。過去我們都是靠著人工思考,思考之後合成,然後再進行實驗驗證,通常實驗耗時幾週甚至幾個月。同時,能產生催化反應的組合成千上萬,難以窮盡。因此光靠人力是非常低效的。AI的加入可以減少重複性的工作,成倍地提高效率和成功率。”

廖增太預言,在AI和化工行業的高度融合下,其不僅能幫助研發節約時間與成本,更重要的是幫助企業提升競爭力。未來化工行業的競爭力,實際也將與企業對AI的應用能力,包括大模型、小模型的構建能力成正比。

而從更高的層面上,廖增太認為,重視AI與化工的融合,可以幫助實現更具顛覆性的技術。

“如果重視,那麼就有彎道超車的可能。如果你不重視他,可能結果就是被淘汰。”廖增太表示。

科技創新要靠企業來落地

此次兩會中,新質生產力成為了各位代表委員關注的熱詞。廖增太也談到了他對“新質生產力”的看法。

“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各類要素,其實都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就是一個國家勞動生產率的體現。如何創造更高的勞動生產率?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科技創新。”廖增太表示。

他提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在科技創新的部分提到了許多科技創新產業化的內容。這意味著我國已經開始從前沿創新的基礎,開始逐漸向創新產業化落地的方向去邁進。

其中,企業參與科技創新,突出強化科技創新重要主體的提法,得到了廖增太的重點關注。

他表示,不管是什麼科技創新,不管是概念創新還是理論創新,最終都要形成生產力。從科技創新到形成生產力有很長的路要走。科研機構與高校或許要完成科技創新從“0到1”的過程,企業則需完成從“1到n”的過程,政府也能通過提供便利和激勵措施,在整個過程中起到重要的橋樑作用。

(作者:趙雲帆,繳翼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