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楫二十載 揚帆啟新程——華夏基金舉辦年金投資策略會暨中國企業年金製度實施20週年論壇

2004年,原勞動保障部頒布《企業年金試行辦法》及《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試行辦法》,我國企業年金製度正式落地實施。2024年,我國企業年金髮展迎來第20個年頭。5月31日,華夏基金在京舉辦“年金投資策略暨中國企業年金製度實施20週年論壇”。人社部基金監管局原局長唐霽鬆,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長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戈等專家學者以及華夏基金總經理李一梅出席活動併發表演講。

華夏基金總經理李一梅在開場致辭中表示,過去20年,中國企業年金製度探索前行、逐步完善,取得了巨大成就,已成為我國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增進千千萬萬退休人員的養老福祉,豐富資本市場長期資金來源,發揮著積極重要的作用。華夏基金作為首批企業年金投資管理人,20年來不斷彙聚優勢資源為年金業務提供全方位支持,積極探尋年金投資最有效的路徑和方法;持續壯大金融科技力量,利用數字化建設成果和科技創新力量,持續提升年金客戶服務效能。20年間,華夏基金堅持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理念,為企業年金委託人創造了良好的投資回報,累計投資收益近500億元,占公司管理企業年金資產規模的三分之一以上。李一梅認為,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作為我國養老金第二支柱,年金將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增強退休人員生活福祉、譜寫養老金融大文章,發揮更加積極、重要的作用,年金行業的發展也將邁入新的發展階段。她表示,在年金事業的未來征途上,華夏基金將初心不改,與行業同仁攜手,創新、穩健、協同發展,努力用優異的業績、穩健的風控、高效的服務回報年金委託人的重託,為千百萬普通勞動者創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長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戈以“經濟 尋變”為主題,結合2024年經濟開局情況,基於全球視野,從量價、需求、貨幣、彙率、地緣政治等維度,聚焦房地產行業、基建投資、製造業、高技術產業,對當前宏觀經濟形勢進行深度解讀,對未來趨勢進行專業性分析研判。通過深入淺出、數據詳實、分析透徹的分享,為參會人員呈現了一個全面而深刻的宏觀經濟分析框架,對研判資本市場、做好年金投資運營工作具有很強的參考借鑒意義。 

華夏基金投研負責人重點介紹了華夏基金在年金投資管理方面的實踐與思考。在其看來,一方面,當前國際政治經濟局勢日趨複雜嚴峻,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更加艱巨繁重,資本市場進入新常態發展階段,行業收益率逐年走低,年金投資管理挑戰加大。另一方面,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要求做好養老金融大文章,新“國九條”提出建立培育長期投資市場生態,構建支持“長錢長投”的政策體系,將為年金高質量發展構建良好生態。對此,華夏基金主動把握髮展機遇,積極應對年金投資管理挑戰。一是優化年金投資管理架構,成立年金投資部,全面統籌年金投資管理工作,同時共享公司平台資源,系統性提升年金投研能力;二是以資產配置為核心,輸出平台化的投資管理方案,做優類屬資產超額收益,基於年金配置需求優化養老金產品佈局;三是強化風險預算約束管理制度,建立階梯式的季度風險管理預算機制,控製任意一點最大回撤控製。此外,華夏基金加快投資人才隊伍建設,持續優化人才培養體系,建立多層級、多投資風格的人才梯隊。同時,華夏基金投研負責人分享了年金資產配置展望和未來投資策略。華夏基金投研負責人認為當前全球宏觀的主要矛盾為中國 “生產走強、需求不足” ,美國“經濟韌性、通脹承壓”。在此背景下,權益市場將面臨長期高質量發展、中期基本面底部震盪、短期風險偏好邊際改善的市場環境,“紅利風格+製造業龍頭”將是重點配置方向;固收市場將面臨利多因素回擺,長端利率階段性見底的市場環境,中短債兼具攻防屬性,是重點配置品類,可轉債有博弈轉債波動率回升的機會,可中性偏高倉位配置。

人社部基金監管局原局長唐霽鬆在會議發言中指出,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宏觀決策和正確指引下,我國企業年金製度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2012至2023年間,參保企業總戶數從5.47萬戶增長至14.17萬戶,積累基金從不到5000億元增長至近3.2萬億元,領取人數超300萬人,累計領取了超5000億元的年金待遇。唐霽鬆認為,企業年金髮展形成的基本經驗彌足珍貴。政策引領和法規建設築牢了企業年金髮展根基,堅持市場化運作激發了企業年金管理活力,覆蓋面逐步擴大體現了企業年金製度的普惠性和包容性,多方協同合作彙聚了企業年金髮展合力,強化監管與風險防控保障了企業年金製度穩健運行。對於企業年金未來發展,唐霽鬆表示,要進一步加強政策支持,包括進一步研究推動企業年金製度向半強製性乃至強製性過渡、完善領取階段計稅政策、加強對企業的政策激勵和傾斜;進一步發揮年金製度優勢,回歸投資本源,有效提升職工退休後的生活待遇;進一步加強平台建設,推動形成統一的年金服務平台;進一步強化協同提效,建立更加完善高效的監管體系;進一步加強政策宣傳與普及,優化年金高質量發展的外部環境。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在發言中指出,企業年金製度落地實施20年,取得巨大曆史成績,為我國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建設和廣大職工退休生活福祉做出巨大貢獻。同時,企業年金製度是首個實行市場化投資體制的繳費型養老制度,為後來相繼進入資本市場進行市場化投資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職業年金和個人養老金開創了曆史先河。下一步,積極推進企業年金製度提質擴面成為業內共識,需從制度層面回溯曆程、深入剖析,找到新的制度改革突破口。企業年金的前身“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從1991年落地之時就帶有深刻的“體制基因”,是國企改革的產物,在隨後30多年的制度演進中始終帶有明顯的體制烙印,這是企業年金覆蓋率難有突破的根本原因。在新的發展階段,企業年金應定位在實現共同富裕的制度性、基礎性、普惠性的民生制度,建議最大限度地淡化“體制”因素,如取消建立企業年金的三個門檻、取消企業繳費子賬戶和企業賬戶、取消企業繳費歸屬期和歸屬額限制、提高支取靈活性、引入“準自動加入”機制、有序逐漸放開個人投資選擇權、建立“合格預設投資工具”機制、平行引入TEE型稅優政策等,提高企業和職工建立企業年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會議還組織了以“年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與思考”為主題的圓桌論壇,年金受託、託管、賬管、投管以及委託機構代表參與。國壽養老、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華夏基金代表分別就年金受託能力建設、託管服務優化、賬管模式提升、投資策略框架等年金管理經驗和創新探索進行分享,對未來年金髮展路徑進行討論和展望。中遠海運集團作為委託機構代表,分享了公司年金計劃發展曆程和年金在提升員工福祉方面的切實感受。

華夏基金早在成立之初,就將養老金業務作為公司戰略發展方向,做好了全方位業務準備,首批獲得了各項養老金業務資格,並在業內率先發行養老目標基金。20年來,在廣大客戶、合作夥伴以及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華夏基金年金業務不斷開拓,在規範中發展。目前,華夏基金管理的各項養老金規模已經超過3600億元,其中年金業務規模已突破2100億元。在過去的20年,華夏基金全心投入、砥礪深耕,公司的年金業務取得豐碩成果。年金客戶覆蓋眾多行業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企業,合作10年以上的企業年金客戶占比超過50%。20年間,曆經牛熊市場轉換,華夏基金堅持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理念,為企業年金委託人創造了良好的投資回報,累計投資收益近500億元,占公司管理企業年金資產規模的三分之一以上。

(市場有風險,投資須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