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錢換證書,莫讓大涼山淪為“公益支教秀場”

全文1360字,閱讀約需3分鍾 

撰稿 / 熊丙奇(教育學者)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陳荻雁

▲這種所謂的公益支教研學項目,把大涼山的孩子當成了商業研學的道具。圖/網絡視頻截圖▲這種所謂的公益支教研學項目,把大涼山的孩子當成了商業研學的道具。圖/網絡視頻截圖

大涼山似乎成了“公益支教的秀場”。儘管距離暑假還有大半個月,但不少研學機構推出的大涼山支教研學項目早已售罄,甚至還有候補者正在排隊等撿漏。

據潮新聞報導,記者調查發現,受商業利益驅使,一些研學機構會將大涼山的孩子包裝為“尋求支教老師的學生”,並借此推出“7天收費萬元就能拿到誌願者公益證書、鄉村助學研學報告”的研學項目。

這種所謂的公益支教研學項目,就是打著公益旗號的“偽支教”,是為了滿足部分學生“提升背景”的功利需求,把大涼山的孩子當成了商業研學的道具。

這類公益支教研學項目,在營銷廣告中,明確標明可以獲得“誌願者公益證書、鄉村助學研學報告”,就是將公益支教作為賣點的“功利支教”“走過場公益”。道理很簡單,怎麼可能去支教幾天(一般五六天),和鄉村孩子見見面、搞一兩次活動,就能算得上是公益支教?這幾天支教給鄉村孩子會帶來什麼呢?

這種支教研學項目之所以受到追捧,是參與研學的學生,有獲得支教經曆的需求。這種支教經曆可以用於評優、保研,以及申請國外大學。去涼山,一方面可以旅行,另一方面可以獲得支教誌願者經曆,可謂“一舉二得”。研學機構也是看準了這一商機,打著公益的幌子,運作起大涼山支教研學項目。

可以想像,一個個這樣的支教團,來到涼山,讓當地的孩子一次又一次地參加內容差不多的“免費課程”“免費夏令營”,這是怎樣一種景象?這是真幫助這些孩子嗎?事實上,久而久之,當地孩子也知道這是在配合公益表演。這種形式主義的公益支教,會影響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對他們的成長產生很大傷害。

對於這類所謂的公益支教研學,需要多方攜手治理。監管部門要規範這類研學活動,明確禁止研學機構搞虛假支教,進行虛假宣傳。尤其要規範公益支教,不能把公益支教變成生意。

除此,當地教育部門、學校,要拒絕配合這類支教研學項目,接受規範的、真正有益於孩子成長的長期支教項目。

其實,識別公益支教,是形式化、表演性質,還是貨真價實的公益行為,並不難。近年來,“被支教”地區的教育部門、學校安排學生去接待這些支教團,也不堪重負。但考慮到支教團或多或少會給當地學生一些物質上的支持,因此,學校也就讓學生儘可能配合。然而,這是不可持續的,當地教育部門、學校需從有利於學生成長的長遠利益出發,拒絕表演性質、把學生當支教道具的所謂公益支教。

從培養誌願者精神角度看,此類支教活動,對參與研學活動的學生來說,也沒有獲得真正的成長。說到底,這屬於“有償公益”“花錢買公益經曆”。近年來,不少高校,包括海外高校都加強了對學生提交的背景材料的審核,如果學生提交的誌願者經曆證明、助學報告是通過幾天走馬觀花式的研學活動獲得的,這不但不會為自己“加分”,反過來可能被認定為虛假材料、不誠信。如此,顯然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