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龍舟製造技藝傳承人李光定:一雕一刻皆匠心

轉自: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上饒6月10日電 (熊錦陽)“木料要根據不同的位置選擇不同的樹種,‘龍筋’要用杉木,因為杉木更加長、直、輕,倉板則要用樟木,因為樟木更加緊密,打釘子更結實……”走進龍舟製造廠房,木材加工時的切割聲、打磨聲、敲擊聲此起彼伏,空氣中瀰漫著木材的淡淡清香,幾艘還在製作的龍舟整齊地擺放在廠房內,等待“化龍入水”的一刻。上饒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萬年梓埠龍舟製造技藝”傳承人李光定已堅守這門技藝五十餘載,龍舟製造的每一個步驟他都如數家珍。

李光定正在查看龍舟的船底。熊錦陽攝李光定正在查看龍舟的船底。熊錦陽攝

“我從小就喜歡划龍舟,賽龍舟,慢慢地我就發現同樣的技術,有的龍舟入水很快,有的則要差一些。於是我就開始研究製造龍舟,希望自己能打造出更好更快的龍舟。”據李光定介紹,上饒市萬年縣梓埠鎮的龍舟製造手藝已經傳承了幾百年,“這個技藝代代相傳,基本都是師傅教徒弟,徒弟用腦子記,再動手去練。”

與其他地方製造的龍舟相比,梓埠龍舟重量更輕,且船體外觀仍遵循古代製式,以“龍形”為主,色彩也更為鮮豔。“有些龍舟注重‘龍頭龍尾’的雕刻,栩栩如生,有些龍舟注重速度,船身更為狹長。而梓埠龍舟兼顧一體,既有生動的‘龍頭龍尾’,又可以根據要求調整倉數,追求速度。”李光定介紹道。

“一雕一刻、一捶一斧,鑿、刨、拉、鋸,盡顯功底。龍舟製造從挑選木材到整船完成下水,需要經曆二十幾道工序。”李光定告訴記者,學習製造龍舟是個“苦活”,他16歲就拜師學藝,光是打基本功就學了3年有餘,這個階段學徒不但要扛進扛出大小木材,還要親手拉鋸、拉線、打釘、上油……是體力和耐心的雙重考驗。在涉及船體龍骨弧度的學習時,由於沒有標準的數據參考,學徒還需在實踐中不斷琢磨改良,經過多年學習實踐後方能出師造船。

李光定今年已經67歲,在龍舟製造的廠房內他一守就是五十多年,如今已經花甲之年的他仍活躍在龍舟製造一線。記者見到李光定時,他正在自家的工廠內,手持工具,仔細的為一艘龍舟的船底打磨。

“梓埠龍舟製造技藝的傳承發展十分曲折。”據李光定介紹,多年前,當地龍舟製造業急速萎縮,隨著龍舟製造藝人們的轉行謀生,當地龍舟製造技藝瀕臨失傳。近年來,隨著賽龍舟這項古老的運動在端午節期間越來越流行,傳統的龍舟製造技藝也再度“煥發生機”。

“從業50多年,我也收了20多個徒弟,他們中仍有許多活躍在龍舟製造一線。”李光定表示,質量上乘、速度優異、造型精美的梓埠龍舟受到了全國各地龍舟愛好者的認可,“我們的龍舟遠銷安徽、湖北、湖南、重慶等地,有些龍舟甚至遠銷海外。”

李光定的廠房牆上,掛滿了讚揚他技藝的錦旗。熊錦陽攝李光定的廠房牆上,掛滿了讚揚他技藝的錦旗。熊錦陽攝

在李光定的龍舟製造廠房內,擺放著許多工具,除了傳統的油刷、錘子、膩子刀外,激光弧線儀、水平起吊機、木材切割機等現代器具也一應俱全。傳統技藝與現代工藝在梓埠龍舟的製造過程中融為一體。

“傳承不是守舊不變,也要根據時代的進步而發展。以前我們製造龍骨弧度,需要幾個師傅把五六條高矮不同的木凳擺好,再把龍骨落在凳子上,用蠻力將龍骨往上頂,借此撐出一個弧度,費力不說,若人力不均還會導致兩側龍骨之間產生誤差。”李光定說,“現在,弧度可以用激光弧線儀比對,可以完全按照客戶定製需求設定。並且兩台水平起吊機同時發力,不到幾分鍾就可完成以往需要五六個人半個多小時的工序,精準還省力。”

如今,李光定更加註重為梓埠龍舟賦予新時代的活力,使之更好地傳承下去。為了滿足客戶的多樣化需求,他在造船用材、製作技藝、款式設計等方面都進行了創新設計,開發出了多種新款式龍舟。

“更加多樣化的款式讓更多人喜歡上了梓埠龍舟,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願意從事這個曾經的‘苦行當’。”李光定說,自己的兒子李賢漲現在也是一名龍舟製造藝人,他的很多獨到見解經常讓自己眼前一亮。“我兒子設計龍舟會結合流體力學、美學等知識,運用電腦精確計算龍舟的各項數據,還會使用玻璃鋼油漆增強龍舟的耐用性。在我看來,這是技藝的傳承,更是技藝的創新和發展,正是他們這些積極探索的年輕人,讓古老的技藝煥發出青春的活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