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布拉德伯里使科幻小說第一次符合了外界對它的預期

【編者按】

“科幻之路”系列(The Road to Science Fiction)是美國著名科幻小說家、學者和評論家詹姆斯·岡恩(James Gunn)的重要著作。在六卷本的“科幻之路”中,詹姆斯·岡恩按曆史發展、風格以及地域精選世界科幻名家名作,包括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儒勒·凡爾納的《海底兩萬里》、H.G.威爾斯的《星》、艾薩克·阿西莫夫的《日暮》等。在每一卷的開篇,詹姆斯·岡恩都撰寫了長篇前言,六篇前言合在一起,就是一部簡要而完整的世界科幻小說史;同時,詹姆斯·岡恩為收錄其中的每一篇作品都配上了導讀,對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作品在科幻史上的地位和影響,以及作品的思想意義和藝術特色做了言簡意賅的說明。“科幻之路”系列曾經幾次被譯介至國內,近日,譯林出版社又推出了新版,全面更新譯文,並補齊了篇目。本文摘自該新版,是詹姆斯·岡恩為美國科幻作家雷·布拉德伯里的《百萬年野餐》所寫的導讀。澎湃新聞經出版方授權刊載,原題為《布拉德伯里編年史》,現標題為編者所擬。

詹姆斯·岡恩(1923年7月12日-2020年12月23日)詹姆斯·岡恩(1923年7月12日-2020年12月23日)

雷·布拉德伯里(Ray Bradbury)的出現,使科幻小說第一次符合了外界對它的預期。布拉德伯里的作品刊發在通俗雜誌上,入選教科書,甚至再版於中小學校刊上。許多讀者對科幻的瞭解僅限布拉德伯里,直到今天,這個群體依舊這麼認為:構成科幻小說的元素不外乎彩色玻璃窗、堆滿世紀初遺物的閣樓、發射時有如煙花燃放的火箭、銀色蝗蟲,以及火星城市的廢墟。

科幻對創作者的吸引力一直很不穩定。在科幻史的多數時間里,科幻創作給予作家的回報都低於其他類型文學,這種現象直到近來才有所改觀。科幻作家常常轉投其他領域:神秘小說、影視劇、漫畫書,還有其他專業性的寫作活動。只是憑著對所讀所寫的科幻的熱愛,他們才沒有徹底放棄科幻,通常他們會不時回到科幻寫作中來,即使只是以遊客的身份。

布拉德伯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的科幻作家之路走得很艱辛。在寫過幾十篇乏人問津的小說後,他才終於獲得雜誌的青睞。他的恐怖小說登上了《怪譚》,他的科幻小說賣給了《超科學故事》(Super Science Stories)和《行星故事》(Planet Stories)。最終,在1945年和1946年,他將懷舊和感傷熔於一爐,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結合獨具感染力的文字魔法,他的作品出現在了光面紙雜誌上:先是《美國水星》、《科利爾》、《時尚淑女》和《魅力》,接著有《紐約客》、《哈潑斯》、《時尚先生》、《麥考爾》、《十七》、《麥克林》和《星期六晚郵報》。其中一些入選了瑪莎·弗利的《短篇小說年選》。

大約同一時間,布拉德伯里的《百萬年野餐》發表在了《行星故事》1946年夏季號上。這是後來一系列作品的開篇,這個系列在1950年結集成冊,以《火星編年史》(The Martian Chronicles)為名出版。第二年,另一本叫作《圖案人》(The Illustrated Man)的選集出版。在此之前,阿卡姆書屋在1947年發行過一本他的恐怖小說集,名為《黑暗嘉年華》(Dark Carnival)。

《百萬年野餐》發表在《行星故事》1946年夏季號上《百萬年野餐》發表在《行星故事》1946年夏季號上
首版《火星編年史》首版《火星編年史》

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從科幻的貧民窟里“發掘”出了布拉德伯里,向世界宣告了他的過人天資。不久,布拉德伯里離開科幻,轉而投向了回報更高的事業。他寫了電影劇本:《宇宙訪客》(It Came from Outer Space)、《原子怪獸》(The Beast from 20,000 Fathoms)以及約翰·休斯頓執導的《白鯨》(Moby Dick)。1966年,他的小說《華氏451》(Fahrenheit 451)被弗朗索瓦·特呂弗改編成了電影;1969年,《圖案人》也被搬上了大銀幕。布拉德伯里也創作過戲劇和詩歌。他的《布拉德伯里的世界》(The World of Ray Bradbury) 和《美妙的冰激淩服 》(The Wonderful Ice Cream Suit)在洛杉磯成功上演,後者還曾短暫地登上外百老彙的舞台。他還寫過其他劇本,包括一部改編版的《白鯨》,劇中莫比·迪克變身為一顆巨大的白色彗星。1980年,《火星編年史》被改編為一部令人大失所望的迷你劇,相較而言,《必有惡人來》(Something Wicked This Way Comes)在1983年的改編電影或許更能讓觀眾滿意。20世紀80年代,布拉德伯里重回犯罪小說領域,創作長篇的神秘小說;他還製作了一檔有線電視節目《布拉德伯里劇場》,親自擔任主持人,內容改編自他的系列小說。

電影《原子怪獸》(1953)劇照電影《原子怪獸》(1953)劇照

布拉德伯里是一個科幻界常見現象的代表——專寫短篇的作家;他也能代表另一個更為罕見的群體——從未創作一部長篇、卻依然大獲成功的短篇作家,哈倫·埃利森就屬於這個群體。《華氏451》由一部中篇小說擴寫而來;《蒲公英酒》(Dandelion Wine,1957)是圍繞同一個主人公創作的系列短篇小說;《必有惡人來》(1962)也是一部擴充版短篇小說。布拉德伯里靠短篇小說和小說集確立了自己的聲望,這些小說集的輯錄標準有時是共同的主題(火星),有時是共同的來源(馬戲團畸形秀演員的文身上展示的未來圖景)。

雖然布拉德伯里常常被單獨挑出,冠以“唯一的優秀科幻作家”之名,但是,他被人欣賞的原因可能更多在於這樣一個事實:他的作品基本上屬於奇幻。即使是那些帶有科幻元素的小說,也並沒有反映出多少現實,反而更多是布拉德伯裡頭腦中的想像。布賴恩· W.奧爾迪斯(Brian W. Aldiss)稱他為“我們最傑出的夢想家之一”,並作如此評價——布拉德伯里“是把寫科幻的那套伎倆全部帶上,當作高度自我化的表達工具,用在他那多少有點‘泰迪熊式’的宇宙觀里的第一人”。羅伯特·斯科爾斯和埃里克·拉布金說,布拉德伯里“借用科幻的外衣偽裝他那魔法般的先入之見,並且讓這些成見更有說服力”。

奧爾迪斯說,布拉德伯里的世界是“前青春期式的”,他筆下角色的動機確實有著兒童般的純潔,無論這種動機是善還是惡。但是,如果說他筆下的成年人有著兒童式的行事風格——向火星運河裡擲啤酒瓶,在廢棄的火星城市里用槍射擊房屋的窗戶——那麼,他筆下的兒童卻像成年人那樣心思細密、不擇手段。比如,在《大草原》(“The Veldt”)里,孩子設下陷阱困住父母;《決戰時刻》(“Zero Hour”)里,孩子背叛了父母;《小刺客》(“Small Assassin”)里,嬰兒甚至殺死了自己父母。雖然他的小說展現出一種反對技術的偏見,但在布拉德伯里自己身上,卻依然保有許多青少年時期的科幻熱情;比如,他曾對人類的首次登月行動感到歡欣鼓舞。

布拉德伯里筆下的火星明顯是有悖於現實的,即使以1946年人們對火星的認知來看也是如此。斯科爾斯和拉布金認為布拉德伯里有意如此,目的就是讓人把他的故事當成寓言。然而,與其說布拉德伯里在創造寓言,不如說他是站在與現實相隔甚遠的位置,來應對現實生活中的經驗:在很多作品里,他給予讀者的不是重建現實的嚐試,也不是現實的形象,而是符號組成的經驗。布拉德伯里有過很多偶像——林肯、惠特曼、蕭伯納、愛倫·坡、海明威、伍爾夫等等——他寫過致敬這些作家的小說,將他們像先祖的魂靈一樣喚起;讀者沒有得到他們的經驗,只有他們作為言辭的使用者和書籍的寫作者的形象。在《華氏451》中,困擾布拉德伯里的不是燒書的行為,而是“書籍”——抽像意義上的書籍——遭到焚燬的結果。將投入火中的書的名字一一讀出像是一場祈禱,就連誦讀它們目錄的行為也變成了一種儀式。

奇幻作家關心的並非現實,而是困擾人們睡眠的符號和本就具有魔力的文字。布拉德伯里是一位沉醉於文字的作者,他用這些有魔力的文字,為讀者編織出比現實更瑰麗的夢。

《科幻之路》(全六卷),【美】詹姆斯·岡恩/主編 寶樹 等/譯,譯林出版社·未來事務管理局,2024年5月版《科幻之路》(全六卷),【美】詹姆斯·岡恩/主編 寶樹 等/譯,譯林出版社·未來事務管理局,2024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