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避免親子作業淪為家長“內卷戰場”?| 新京報快評

轉自:新京報評論

不是不要家庭作業,而是要避免其功能異化

▲資料圖:某地一幼兒園的小朋友們正在做遊戲。圖/新華社資料圖:某地一幼兒園的小朋友們正在做遊戲。圖/新華社

 | 趙清源

據澎湃新聞報導,近日,杭州市臨平區教育局在答覆人大代表《關於減輕低年齡段家庭教育壓力的意見建議》時表示,一些幼兒園的“花式”手工作業,成為家長之間的PK擂台。對此,臨平區教育局稱,今後,教育局也會對各幼兒園強調,讓親子作業的量更合理化,親子作業的要求和目的更清晰化。

近年來,學前教育、中小學作業形式日益多元化。其中,手工類作業占比攀升,有些難度還不低,困擾了不少家長。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部分家長從成人的眼光出發,過於追求作品的精美,或是過於重視,想讓孩子的作品在班級里出彩,導致親子作業變成了家長的“內卷戰場”。另一方面,也不乏有個別教師存在簡單粗暴評價親子作品的做法,對家長產生了錯誤引導。

種種因素的累積,導致低年齡段學生的家庭教育壓力陡增。然而,不論是之前過多的書面作業,還是眼下精緻的手工作業,其實都把教育責任以作業的形式轉嫁給了家長。某種程度上,這其實是一種關係錯位,這種錯位的具體表現就是家庭作業太多、太難。

家庭教育本來自成體系,但是圍繞著大量的家庭作業而建構的家庭教育不但不完整,也在逐漸異化。傳統意義上的家庭是一個“私人領域”,是可以屏蔽公共領域一切繁雜事務的生活空間。也就是說,兒童的家庭生活本身是自足的和充滿意義的,也不缺少生活意義上的教育元素——得益於兒童的生活有成人的陪伴、保護和指導,同時通過遊戲、娛樂和休閑將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和習慣、制度等,不同程度地傳遞給孩子。

可是,這些異化的親子家庭作業,使家庭變成了“附屬學校”。只要一上學,無論在哪都是學生,每一個家長似乎理應圍繞孩子的學生身份轉,幫助其完成學生身份所要求的任務。孩子雖然在家裡生活,但卻是在家學習的人。這種家庭作業打破了家庭和學校的邊界,使家長成了老師的“助教”——輔助監督學生完成作業,同時接受老師的評價。

這意味著,準公共領域的事務開始影響和干擾家庭這一私人領域的生活——特別是當家庭作業在數量上和難度上的增加,以及越來越依賴家長的“配合”的時候。在這個意義上,異化的家庭作業已經不是簡單地給孩子及其家長增加負擔,而是永久地改變了其家庭生活樣態。這種界限的打破,會導致家庭庇護兒童、讓兒童在相對隱蔽的環境中得到生命的發育和成長的功能持續減弱。

當然,我們不是不要家庭作業,而是要避免其功能異化。家庭作業的本意在於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只有科學設計家庭作業,才能達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實現家庭和學校的良性互動。同時,還應從更廣泛的層面來思考教育減負與提質的關係,思考家庭和學校在教育上的分工協作。

一方面,要引導家長學會欣賞孩子的功課、肯定孩子的想法、發現孩子的進步,逐步建立正確的教育觀,幫助家長完成從“過度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到“關注孩子的全面發展”的理念轉變。同時,通過頻繁的家校溝通與互動,幫助家長明晰其在參與家庭作業過程中應當承擔的責任與義務,瞭解其所應當扮演的“陪伴者”“支持者”“督導者”的角色,幫助家長重塑其所必須具備的教育責任主體意識。

另一方面,教師要提升家庭作業的質量。教師要樹立多元的作業評價理念,用開放包容的思維接納學生的靈感創造,不用統一標準評價學生及其作業。應尊重個性差異,最大限度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要,真正從單一知識教學的關注走向對學生整體生命發展的關懷,從純粹的客觀判斷轉變為師生間的情感對話。如此,方能進一步減輕低齡學生家庭的教育壓力。

撰稿 / 趙清源(媒體人)

編輯 / 馬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