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蛙鳴就能找出新物種 他的神奇技能這樣煉成

百山祖角蟾

王斌在野外科考。

體型小巧的掌突蟾

樹蛙

“發生泥石流了?那什麼時候能進去?”近日,華西都市報、封面新

聞記者前往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拜訪該所博士、副研究員王斌時,他正在接電話。

王斌已經在多樣性調查與新物種的發現這一研究領域工作了十餘年,並練就了找蛙的好本領,將百山祖角蟾(chán)、縉雲掌突蟾等呆萌有趣的兩棲動物新物種帶到了世人面前。

1

百山祖角蟾是他“聽出來”的

“蛙一叫,我就基本能判斷它是哪個物種,這是我們的一項基本技能。”在多年的調查工作中,王斌練就了一項“聽音辨蛙”的本領,尤其是對他研究較多、叫聲較為複雜的角蟾,經常是“一逮一個準”。

2021年,受到廣泛關注的新物種“百山祖角蟾”就是王斌“聽出來”的。據他回憶,當時團隊正在浙江麗水市百山祖國家公園考察,在到達海拔1500米左右時,他突然聽到了一種很輕的角蟾叫聲,“聲音很輕,但很特別,它的叫聲和其他角蟾不一樣。”

後來,經過多個夜晚的調查,王斌團隊先後收集了百山祖角蟾的叫聲錄音、生態數據、樣本、組織等材料,然後對這些材料進行了細緻的研究,最終證實了百山祖角蟾的確是新物種。

最近,王斌又依靠聽覺,發現一條小溪溝裡可能存在一種分佈狹窄的角蟾新物種,“我們走了很多地方,那一大片區域都考察了,但很有意思,那種發出特別叫聲的蛙就只在一條很小的溪溝裡出現。”

除了多樣性調查與新物種的發現,王斌團隊當下的重點工作還包括研究兩棲動物的多樣性演化規律以及生物多樣性的監測與保護兩方面。

因此,除了精確地發現角蟾新物種,王斌敏銳的聽覺還能幫助他快速地進行物種調查,大致瞭解一片區域蛙的種類以及數量,一般一塊田中常見的物種會有七八種,王斌都能憑藉聽覺辨認出它們的種類,“這對我們後期物種的檢測、保護都能起到一些基礎數據的作用。”

2

野外找蛙“費耳”又“費眼”

敏銳的聽覺給王斌的科研工作帶來了一定便利,但很多時候,在野外真正要找到蛙,是一件不僅“費耳”還很“費眼”的工作。

“找蛙時,聽覺很有用,因為能聽到遠處的蛙聲。但視覺更重要,因為發現蛙之後還需要拍照記錄。如果眼睛找不到蛙,就無法進行這些工作。”王斌坦言。他舉例,如掌突蟾、樹蛙這些物種就算聽到了聲音,也很難找到。

掌突蟾是一類很小的蛙,個體一般不到五釐米,生活在石頭縫裡,叫聲像蛐蛐。這些特點,讓科研人員們很難找到它們,“它一般就只把頭露出石頭縫,而且聲音像蛐蛐叫,容易被混淆不好定位,所以只能慢慢找,仔細找。有時候在十幾米的小河溝旁,來來回回從晚上8點找到次日淩晨2點,才能找到一隻。”

而樹蛙常待在幾十米高的樹上,很難看到,科研人員需要打著電筒一片片葉子去找。因為它們“站得高”,叫聲傳播的範圍廣,讓人無法判斷它具體的方向位置,又拉大了找蛙的範圍。而當最終確定一棵樹上有蛙,摸黑爬上去抓時,它還可能受到驚嚇逃走,讓科研人員前期的一番努力付諸東流。

3

以交叉學科的思維解決問題

採訪中,王斌解釋了開頭的那通電話,團隊正準備去科考的區域發生了泥石流,形成了堰塞湖,當地的老百姓都已經搬走,“如果我們在發生泥石流之前進山,可能就很難出來了。”

這種泥石流災難,只是王斌團隊在科考時遇到的危險之一。“我們隊每個人都被蛇咬過。”被蛇咬、遭遇落石、路線途經陡峭的懸崖等情況在王斌團隊的科考路上時有發生。

“儘量使用交叉學科的思維,用新技術解決老問題,這是比較有挑戰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對於整個研究方向的把控,也是具有挑戰性的工作。”王斌表示,當下科研方式發展速度很快,許多新技術可以應用到他們的研究工作中,但如何用,又如何用好這些技術就需要不斷地吸收新知識、新信息。比如,為了用好人工智能技術,他們會引進相關人才,但如果對這一技術毫不瞭解,研究人員之間就無法順利合作。

未來,王斌將繼續致力於兩棲動物多樣性的調查與保護。據他介紹,研究所正計劃成立創新團隊,他也將申請帶領一支團隊,“我們的研究將致力於支持研究所的一個重要關注方向,即青藏高原重大工程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研究及後期保護。我們的工作會緊密結合國家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安全戰略需求。”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譚羽清

本版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