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建築關乎空間與文脈”,日本現代建築大師槙文彥辭世

據多家日本媒體報導,日本現代主義建築的權威人物、普利茲克獎得主槙文彥(Fumihiko Maki)於6月6日在東京逝世,享年95歲 

槙文彥是日本建築從現代過渡至當代進程中極為重要的建築師,曾於1993年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作品遍佈世界各地。他的設計理念是不僅要給後人留下房屋,更重要的是要留下文化財富。日本建築史學家鈴木博之盛讚他為“集現代主義的光輝於一身的建築師”。

槙文彥槙文彥

槙文彥於1928年9月6日出生在東京,幼年時先後在關西地區和意大利山區生活過。進入東京大學建築系後,師從日本現代建築的領軍人物丹下健三。槙文彥畢業後前往美國,先後獲得了克蘭布魯克藝術學院的碩士學位和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的建築碩士學位。

青年時期的槙文彥青年時期的槙文彥

1956年,他在聖路易斯的華盛頓大學擔任助理教授期間,獲得了職業生涯中第一份設計委託:為學校設計斯坦伯格堂。斯坦伯格堂於1960年動工,1962年建成。彼時正值美國現代主義建築思想最為鼎盛的時期,槙文彥用創新的混凝土折板結構賦予了建築獨特的外觀,還在斯坦伯格堂的設計里創造了引人注目的外部行人空間。

斯坦伯格堂斯坦伯格堂

槙文彥在日本的第一個作品同樣也開始於1960年,名古屋大學邀請其設計東田章男紀念講堂。

東田章男紀念講堂東田章男紀念講堂

1962至1965年間,槙文彥在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教書。結束哈佛大學的教職工作後,槙文彥返回日本,創立了自己的事務所“槙綜合計畫事務所”(Maki and Associates)。

這一時期,在日本著名建築師丹下健三的影響下,以青年建築師大高正人、槙文彥、菊竹清訓、黑川紀章以及評論家川添登為核心,“新陳代謝派創作組織”(Metabolism Group)成立,槙文彥成為其中的代表人物,這一派別將建築看做一個有生命的機體,認為城市和建築不是靜止的,而是像生物新陳代謝那樣是一個動態過程。應該在城市和建築中引進時間的因素,明確各個要素的週期,在週期長的因素上,裝置可動的、週期短的因素,並極力主張採用新的技術來解決問題。

立正大學熊穀校區 槙文彥作品立正大學熊穀校區 槙文彥作品

槙文彥毫無疑問是現代主義建築師,他的建築往往由現代主義時代的經典材料如金屬、混凝土和玻璃構成。他一直對新技術保持著濃厚的興趣,並將其作為設計語言的一部分,經常在建造中使用模塊化系統。這一時期,他完成了很多文化教育建築的設計,如立正大學熊穀校區、岩崎美術館、聖瑪麗國際學校、築波大學圖書館等。

岩崎美術館 槙文彥作品岩崎美術館 槙文彥作品

從1967年開始設計,至1992年完工的代官山集合住宅綜合體(Hillside Terrace)是槙文彥的代表作品之一。代官山集合住宅綜合體是包含住宅、店舖、辦公等在內的綜合建築群,在長達25年內分階段建設起來,其建築空間及開發模式所創造出來的都市文化對代官山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代官山集體住宅綜合體1-6期 ©Maki and Associates代官山集體住宅綜合體1-6期 ©Maki and Associates
代官山集合住宅綜合體 鳥瞰圖©Maki and Associates代官山集合住宅綜合體 鳥瞰圖©Maki and Associates

集和形態理論模型
集和形態理論模型

“集和形態”(Group Form)是指由多個相關聯建築物組成,且隨著時間流逝有機生長進化的建築形式。槙文彥關於集合形態理論的想法成型於“新陳代謝”時期,他在該理論中探討了建築物之間的多樣關係,以及建築物在建築集群裡的相互關係。

代官山集合住宅綜合體代官山集合住宅綜合體

代官山集合住宅綜合體是東京目前唯一一個完全出自建築師之手的街區。住宅與城市有機結合,這種對“零件連接方式”的思考,貫穿了槙文彥整個職業生涯。槙文彥認為建築的最終目的是創造空間服務於社會,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建築師必須從曆史、生態和變化趨勢的角度來理解人類活動。

代官山集合住宅綜合體代官山集合住宅綜合體

槙文彥說,在他完成一座建築之後,他會去看人們對它反應如何,建築就像人類的牙齒,需要不斷修繕和被照料。25年間,槙文彥持續觀察著代官山街區居民的生活變化,根據人們的空間使用習慣,他將空間不斷調整,留下寬闊的人行道、供人們休息的小場所、將植物分佈在適宜的地方。

新加坡共和理工大學校區建於2007年,同樣採取了集和形態,槙文彥作品新加坡共和理工大學校區建於2007年,同樣採取了集和形態,槙文彥作品

設計於1984年的藤澤體育館形狀好像泡沫一樣由內向外擴張,在保持整體平衡形態的同時,構成了膜狀外殼。 

藤澤體育館藤澤體育館

藤澤市體育館結合了主競技場和副競技場,以輕微的角度相對立,由中央入口大廳連接。彎曲的屋頂形式包圍了兩個競技場體量。這兩種形式的並置從不同角度創造了不同的輪廓。不鏽鋼屋頂對光線的微妙變化做出反應。倒影有時平靜,有時尖銳。

藤澤體育館  ©Maki and Associates藤澤體育館  ©Maki and Associates

槙文彥對建築和城市都有著獨特的見解,作品植根於風土並具有文化品質,又提煉了東西方雙重文化的精神。他曾表示,“空間”既包括城市也包括建築,既非內部也非外部,日本建築不能失去傳統文化中“間”和“奧”的空間概念,不能失去這種傳承。這始終是槙文彥想傳達出的一個信息:建築,並非形態,而關乎空間與文脈。

風之丘葬祭場風之丘葬祭場
風之丘葬祭場的外部空間風之丘葬祭場的外部空間

位於日本中津市的風之丘葬祭場(Kaze-no-Oka Crematorium)建成於1997年,槙文彥賦予其獨特的設計風格和深邃的文化內涵不斷吸引著遊客前來參觀。

突破房頂的柱子,象徵著人世間與死後世界的連接突破房頂的柱子,象徵著人世間與死後世界的連接
通往告別室的路通往告別室的路

風之丘火葬場由前院、水庭和一個半開敞庭院組成。建築線條凝練,表達出時間與空間上的連續性,傳統日本庭院審美帶來肅穆寧靜。在送別親人的過程中,於光影變幻下沉澱哀思,這是槙文彥想要借建築達到的效果之一,也是他對生命極致的思考。

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
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手稿圖©Maki and Associates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手稿圖©Maki and Associates

2017年,槙文彥中國首個建築項目ー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竣工。藝術中心的建築分為兩部分:雕塑平台和三個懸臂式盒子。雕塑平台以白色和綠色的花崗岩覆蓋,平台內部空間為博物館和零售區。三個懸臂式盒子分別為劇院、餐廳和多功能禮堂,這是一個開放的公共空間,從這裏可以看見山和海。

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 鳥瞰圖​​​​​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 鳥瞰圖​​​​​

建築的主體空間分別面向山、海、城市三重視野,引發文化的對話和人與人的交流。開放聯通的空間設計可舉辦不同的文化活動,同時將蛇口多樣的地貌及交通便捷的地理位置呈現在觀者眼前。

槙文彥的建築作品以其獨特的設計理念和精湛的工藝技術贏得了廣泛的讚譽。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建築的完美與和諧,將建築視為一種表達人類情感和文化的藝術形式。

(本文綜合整理自朝日新聞、槙綜合計畫事務所、有方、 ABBS建築、澎湃新聞過往報導等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