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步行”參展上交會,會笑、會眨眼的機器人正研製
6月12日上午,第十屆中國(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以下簡稱“上交會”)在上海世博展覽館開幕。在入館人流中,有一位特殊的雙足機器人,在眾人矚目下完成了從世博展覽館北廣場“步行”到H1館展台的參展之旅。

上海翡沄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張泳文告訴澎湃新聞(thepaper.cn)記者,這是該公司帶到上交會上展出的通用雙足人形機器人,包括一個基本的(機械)系統、執行器、動力傳輸、傳感器、控製電子設備、控製算法和上層AI算法,具備先進的全身控製技術和30個自由度。
其中,機器人的上體軀幹具有6個自由度(頭部2個、腰關節2個、胯關節側向2個),手臂具有8個自由度(大臂5個、小臂3個),腿部具有4個自由度。基於ROS系統集成人工智能算法,其可實現語音交互、移動導航和抓取操作等任務,具備講解、對話、手勢交流的硬件基礎;此外,還能利用被動行走+強化學習的方法來實現動態平衡,實現更自然、更節能的行走步態,還能實現跳躍、上下坡等功能。

相比於傳統機器人,這次亮相上交會的翡沄通用人形機器人具有重量輕(小於25公斤,相當於傳統機器人的三分之一)、高能效(長航時能源續航大於8小時,是傳統機器人的8倍)、成本低、易於產業化等優點。
為什麼機器人非要做成人形?對於這一問題,張泳文解釋道,人形機器人具有與人交互上的天然優勢,比如情感、對話、手勢等,最適應人類生存環境、複雜的自然環境和人類的工作環境。類人的身體和技能在使用人類創造的工具時也具有極高的通用性,可替代輕體力的勞動者、創造勞動價值、降低用人成本。
“這次展出的機器人的應用場景主要還是通用型的,除了養老陪伴等應用領域外,像展覽展示這塊也都會用到。”張泳文透露,該公司目前正在研製的最新款仿真機器人,其面部表情可以做到跟人類幾乎無異。借助幾十個小型伺服器,仿真機器人可以做出笑、眨眼、翹嘴巴等動態表情,應用場景會更加豐富,比如智能居家、養老陪伴、教育科研、展覽展示。
“我們現在也在開發珠寶行業的場景落地應用,仿真機器人可以像真人一樣佩戴耳釘、項鏈、手鐲進行動態展示,當要展示手上的戒指時,機器人可以把手拿起來向觀眾展示,甚至說展示耳釘效果時,它可以把頭扭來扭去、做一些交互和交流,有些人如果想要瞭解一些珠寶方面的知識,那麼機器人也可以進行對話,把一些珠寶知識介紹出來。”張泳文告訴記者,今年八九月份他們計劃會推出一款珠寶展示機器人,目前已經與香港和國際品牌在洽談對接中。
除了人形機器人,上海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以下簡稱“上海工創中心”)在本屆上交會上還推出了國內首個與企業出海需求相結合的AI模型——市界智航GCI模型。
據上海工創中心總經理助理、AI項目負責人淩穎介紹,市界智航GCI模型是該中心最新的創新成果,為汽車、能源等行業企業拓展國際視野和海外業務提供數據分析與查詢服務。目前,該AI模型整合了近百個國家的認證管理資源和技術標準,採用非Transformer架構的底層模型私有化部署於企業內部,與企業自身市場、產品數據結合,可幫助企業迅速洞察目標國家的市場動態、政策走向,顯著提高法規遵從性,減少違規行為,推動產品標準化,進而提升國際形象,實現成本節約和風險降低,為企業在出海的浪潮中保駕護航。
據高盛公司預測,到203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1520億美元,相當於2021年智能手機市場規模的三分之一,屆時將在很大程度上解決製造業和老年護理等領域勞動力短缺的問題。業界專家認為,讓AI智能機器人走進生活,智能養老與居家陪伴型機器人有望成為未來家庭的標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