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大學生從建築行業跨界幹起“養豬倌”

智能設備輕輕一按,就能調節豬舍溫度;打開手機,就能看到生豬進食、休息等實時畫面。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6月10日在江蘇省生豬產能調控基地、揚州市農業龍頭企業—–儀征市大儀鎮張家村眾旺豬場看到,豬場環境乾淨舒適,一頭頭生豬住進“單間”,喂食、清洗一鍵實現,生豬養殖實現了從飼料原料加工到生豬出欄全程機械化智能化生產。豬場的“掌門人”是一位“80後”年輕人,他叫陶振,35歲,揚州邗江區甘泉鎮人,大學畢業後,從事建築行業,2012年跨界來到養豬行業當“養豬倌”,一幹就是12年。

智能化豬舍

市場低迷很多人勸他放棄,他卻在默默提升核心競爭力

陶振說,自己大學學的是土木工程專業,父親多年來從事建築行業,自己大學畢業後也跟隨父親進入建築行業,當上項目經理。

父親因為有養豬的朋友,有了養豬的想法後,2012年在大儀鎮投資建起了豬場。2012年生豬市場一般,2019年後供不應求,豬價飛漲。“2019年最高價格,生豬賣到19塊一斤,按一頭豬240斤計算,我們一頭豬就可以賣到4000多元,心裡真是樂開了花。”陶振回憶說,當時通過養豬賣豬,賺了1000多萬元,隨即也擴大了投資,豬場由當初的一家擴大到三家,“豬價市場波動很大,前幾年因為養豬有利潤,湧入大量新企業,大企業也不斷擴大養殖規模,導致供大於求,豬價持續低迷。我們家的豬場堅持自繁自養,引入高品質種豬,豬價隨行情有虧有賺。”

信心滿滿的陶振

面對市場波動,陶振認為“養豬專注才能‘熬’成事業”。自2021年生豬產能全面恢復以來,全國豬價一直在低位徘徊。“這幾年,許多人都勸我放棄,但對我來說不可能。一方面我投入了那麼多資金,另一方面我相信養豬大有‘錢’途。生豬價格週期是行業發展正常的狀態,沒什麼可擔心的。”在陶振看來,通過競爭,淘汰落後、低效產能,是所有行業發展的正常曲線。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放大成本優勢、差異化優勢,這才是關鍵。

轉型升級,走上生態綠色養殖之路

步入眾旺豬場,管理嚴格。通過監控屏幕,可以看到豬場內環境。據介紹,豬場有30個豬舍,分為配懷舍、分娩舍、保育舍、育肥舍等功能區,不僅滿足了小豬活潑好動的天性,也避免了豬群密度過大導致的細菌滋生與傳播。陶振認為,養豬這個產業的轉型升級,倡導的是發展生態養殖場,要靠科技化、生態化、綠色養殖。

生態養豬場

提到養豬場,很多人的第一印像是“髒亂差”的環境、嗆鼻的味道。在眾旺豬場,一頭頭生豬住進“單間”,豬舍通過自動環控系統對風機、水簾和通風窗的精準控製,實現舍內溫度的相對恒定;自動刮糞系統及時將舍內的豬糞清出,減少舍內產生氨氣;自動料線系統取代人工喂料環節,杜絕了飼料與人員的接觸。同時,還建立了智能視頻監控系統。“以前養豬,把豬關在豬圈里,到點喂養就行;現在,養豬是一個高科技活兒。”陶振向記者透露,內部專用車每次回去都要進行全面消殺,然後在指定區域進行烘乾消毒,最後還要穿越一條消毒通道,才能進入豬舍,一次流程要花去兩三個小時,“我們養殖的初心是破解動物疫病防控難題和環境保護瓶頸,堅持不用藥、不用抗生素,生產出優質安全的豬肉,實現食品安全。

一塊豬肉,經曆養殖、運輸、加工等環節,最終安全端上人們的餐桌,過程並不簡單。以眾旺豬場為例,豬場占地330畝,設計年出欄規模10000多頭,現有圈舍20棟,存欄生豬8000頭。“我們這個生豬場養殖規模比較大,一天產出豬糞就有20噸,處理不當會造成很大的汙染。”陶振說,“2021年以來,儀征市農技中心畜牧獸醫水產科以及大儀鎮農業農村部門,主動幫助我們引進了有機肥發酵系統,解決了豬糞汙染問題,讓豬糞變成有機肥,既保護了環境,還增加了收益。”

形成生態循環生產模式,還將創建品牌肉食產品

在陶振的帶領下,記者開車在眾旺豬場外圍的道路轉了一圈。記者看到,豬場區域周邊栽有花卉苗木、瓜果蔬菜,還有水塘,從事水產養殖。“養豬產生的糞便,通過厭氧池發酵產生沼氣,進而發電,沼渣製成有機肥,沼液通過滴灌系統澆灌花草樹木、蔬菜農田,既處理了養豬產生的廢棄物,又能變廢為寶,綜合利用。”陶振將記者帶到豬舍外圍的一片金黃麥田里,原來,養豬產生的沼液成為優質稻米連年豐收的重要支撐,養豬和種稻緊密結合的生態循環生產模式,已然形成。

“過去幾年公司已經完成了當初既定的目標,三個豬場2024年預計出欄生豬30000頭。未來幾年會不斷提高豬肉的品質,創建自己的品牌肉食產品。”陶振自豪介紹,自己名下的豬場獲得了江蘇省生豬產能調控基地、江蘇省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示範場、揚州市農業龍頭企業等榮譽,本人也獲評農村實用人才。“‘80後’農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他們年輕有活力,文化水平高,學習能力強,接受新技術、新理念快,為他們點讚。”大儀鎮農業農村局局長蘇巨金對記者說。

通訊員 陳文欣 周文良 趙磊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陳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