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向“海”圖強

提起南通,你會想起什麼?

如果你沒去過南通,或許知道它是“中國近代第一城”,但你或許不知的是,這裏正在奮力打造“北上海”“新蘇南”。

如果你沒去過南通,或許知道晚清狀元張謇在這裏興實業、辦教育,但你或許不知的是,這裏如今已是“世界家紡中心”和“新時代教育之鄉”。

如果你沒去過南通,或許知道它是江蘇第四座萬億之城,但你有所不知的是,這裏既有“七虎”相競的爭先恐後,也有三個“百萬”(百萬個手藝人、百萬個生意人、百萬個讀書人)的拚搏奮鬥。

這裏是江海名城南通。今天,我們講述南通向“海”圖強的故事。

清晨6點,“恒隆109”貨輪滿載著南通的家紡產品,從呂四港出發,前往上海洋山港中轉。幾乎每天,都會有一艘“滬通快航”往返兩地,成為江蘇鏈接世界的一條出海通道。

南通濱江臨海靠上海,位於江蘇沿海的最南端,與上海、蘇南一江之隔。

5月28日,在江蘇省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工作會上,省委書記信長星將沿海地區稱為“潛在增長極”。作為“潛在增長極”之一,南通兩年前提出要建設“北上海”“新蘇南”,而向“海”圖強就成了其實現目標的重要路徑。

南通呂四起步港區集裝箱碼頭。人民網 王雪彤 攝南通呂四起步港區集裝箱碼頭。人民網 王雪彤 攝

“向上海”:滬通協同創新

許多人有所不知的是,南通與上海並非隔江遙望,而是地理接壤,兩地相接處即在崇明島。

沿G40滬陝高速,跨過崇啟大橋,行至南通沿江公路。車窗外,廣闊長江延伸入海,崇明島逐漸消失在視線之外,朱紀文駕駛的車輛駛入南通啟東。

如果你多加留意,就會發現這座車牌號是“蘇F”的城市,車水馬龍的路面上,“滬A”牌車輛很多。

三年前,朱紀文帶著可降解可吸收的“再生骨”3D打印技術,從上海來到啟東,創立了一家科創公司。如今,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像朱紀文一樣,帶著項目和技術來到這裏。他們每天往返於兩地,開啟了“雙城”生活模式。

“跨省域創新合作之風在南通盛行,園區里許多人開的都是‘滬牌’車。”啟東生命健康科技園黨工委副書記唐凱說,這個“小藥穀”里,近八成項目來自上海。

“生命健康是朝陽產業,這裏的惠企舉措囊括了企業發展全週期,對初創企業非常友好。”得益於啟東“東疆英才計劃”,朱紀文所帶團隊獲得了200萬元創業資助。在他眼裡,南通是“能與上海共享人才資源、靠近國際市場,惠企力度更高”的創業高地。

朱紀文與研發人員根據患者傷勢“打印”生物骨骼。人民網 王雪彤 攝朱紀文與研發人員根據患者傷勢“打印”生物骨骼。人民網 王雪彤 攝

“高起點、大手筆建好江蘇開放門戶,融入蘇南、擁抱大海,實現更多的‘天塹變通途’,再來一次高質量發展的‘滄桑巨變’”, “十四五”發展規劃中,江蘇省委對南通寄予厚望。

其實,早在2016年,南通就是上海大都市圈的成員。在南通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彤看來,南通“左右逢源”,“源”在上海,只有更深層次服務上海、對接上海、策應上海,才能更好發揮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重要支點作用。

近年來,借助地理優勢和長三角一體化的“東風”,滬通產業創新協同融合加速:

圍繞船舶海工和光電技術,南通與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共建了2家省級技術創新中心,9家企業聯合創新中心;

2023年8月,《滬通深化科技創新全面戰略合作協議》簽訂;

2023年年底,長三角國家科技創新中心首個分中心落戶南通;

……

如今的南通,50%以上的企業與上海有合作關係,超過60%的貨物通過上海口岸進出口,70%以上規上製造企業與上海高校院所開展產學研創新合作。

南通啟東圓陀角“長江、東海、黃海”交彙之處。啟東市委宣傳部 供圖南通啟東圓陀角“長江、東海、黃海”交彙之處。啟東市委宣傳部 供圖

“向海上”:壯大海洋經濟

南通位於長江之尾、東海之頭,地處黃海、東海、長江“三水交彙”之地,與“海”有著不解之緣。南通的“經濟版圖”也呈現出向“海”圖強的擴張趨勢。

5月24日下午,啟東海工船舶工業園內,剛完成項目設計的張洪政離開辦公室,散步至港區。眼前,長約335米的“M026”海上浮式生產儲油船矗立在長江入海口。落日熔金,赤焰橫海,夕陽映照下的船體鋼架透亮。

“有三個足球場那麼大,今年10月就可以遠航執行任務了。”看到自己設計的作品由圖紙變為現實,張洪政的臉上充滿自豪。據介紹,這艘“M026”是新型海上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是目前世界最大噸位、最大儲油量的“海上原油加工場”。

去年4月,在上海長興島某船廠完成主船體建設的“M026”來到南通,由張洪政所在的海工企業接手其他17個模塊的建造和集成。

建造這樣一艘船,可能需要上海產的抗腐蝕材料、常州造的海工電纜等……但在張洪政看來,完成眼前的“海上巨無霸”,“南通船舶集成製造能力是關鍵。”

回眸新中國成立初期,南通承接了上海部分船舶製造任務,造船能力逐漸完備。2008年,受全球貿易危機影響,南通傳統船舶業“險中求生”,向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的海工裝備產業進行轉型。

如今,南通216里江岸線、276公裡海岸線上,集聚了322家規上船舶海工企業,成為長三角高技術船舶集成製造的“聚集地”。

據統計,全國約1/10的船舶和1/4的海工裝備製造能力在此集聚。2023年,船舶海工產業產值近180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18%。

亞洲最大重型自航絞吸挖泥船、國內首製極地探險郵輪、全球最大24000TEU級集裝箱船等40多艘“海上巨無霸”從這裏出江入海。

長江入海口,一條船舶海工產業鏈的“生態系統”橫江延綿:上海的船企,跨江來南通投資建廠,如今已成為常態。

在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沿海沿江發展戰略研究所所長陳長江看來,在海洋經濟的大範疇里,船舶海工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滬通兩地的船舶、海工產業鏈環節,實現了長三角地區上下遊企業的協同發展,從而全面提高效率和抗風險能力。

立足“富有江海特色的現代海洋城市”的定位,南通在建設海洋強市的行動方案中,定下了“初步培育形成九大海洋產業,產業增加值力爭突破1050億元”的目標。

南通啟東高新區內“上海工匠”劉建廣與工程師討論項目方案。人民網 王雪彤 攝南通啟東高新區內“上海工匠”劉建廣與工程師討論項目方案。人民網 王雪彤 攝

建設“北上海”“新蘇南”

前不久,在南通啟東高新區工作多年的管委會副主任項羿做了道“計算題”:聚集560多家企業的高新區,上海企業的占比從85%降到了70%。“滬企比例降低,並非是離開了南通,而是入駐的蘇南企業開始增多了。”他說。

在長三角一體化互聯互通的發展紅利下,佔據“天時地利”的南通,形成了對“人和”的虹吸與溢出效應。

2022年,建設“北上海”“新蘇南”被寫入《南通市政府工作報告》。兩年後,全面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的南通發展迅速:

“八龍過江”漸行漸近——三座跨江大橋之後,張靖皋長江大橋、海太長江隧道、北沿江高鐵等相繼開工,南通“好通”未來可期;

“通江達海”蒸蒸日上——洋口港、通州灣、海門港、呂四港整合而成的大通州灣港區的建設,長三角首個千萬噸級LNG接收基地、亞洲最大的海上風電場群等項目乘勢而起;

“我中有你”深度融合——與上海共建的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與蘇州無錫共建的蘇錫通科技產業園區、與常熟共建的海安常安紡織工業園等19個跨江合作的共建園區已初具規模。

建設中的“海上原油加工廠”M026。 殷丹峰 攝建設中的“海上原油加工廠”M026。 殷丹峰 攝

今年4月7日,江蘇省委、省政府召開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會議,會議明確研究製定長江口產業創新協同區建設方案。

南通市委書記吳新明表示,從當前看,協同區是為了服務長三角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助力長三角建設世界級產業集群。從長遠看,協同區要全力服務上海發揮龍頭帶動作用,促進長三角南北兩翼更加充分、更加均衡發展。

長江口北岸,車流不息,舟行不怠。

錨定下一個萬億,站在發展“風口”的南通,正在全面融入蘇南、深層次接軌上海,承擔起做實長江口產業創新協同區的曆史重任。

(原標題為《你所不知道的南通——南通,向“海”圖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