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學院怎樣建?發言人給出了答案

社區學院是什麼?社區學院怎樣建?6月12日,“發言人來了”——兩江新區“社區學院”發佈活動舉行,來自大竹林街道的4位發言人就社區學院建設相關問題和市民面對面交流。
如何實現“兜底民生”向“品質民生”轉變?兩江新區社區學院的開設是一個創造性探索。現場,兩江新區黨工委宣傳部黨支部書記、部長杜術林主持活動並對兩江新區社區學院建設情況向群眾進行整體介紹。
兩江新區在全市首創“興趣兩江”居民服務項目,通過開設社區學院,引導居民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專業等自主分組建立社團,開展全生命週期的個性化定製服務,打造以社區為重點的學習、社交平台。
杜術林表示,通過精準把脈“基層文化供給”與“群眾需求”,兩江新區以社區學院為開放性、共享性機制和陣地,以“居民興趣小組服務”應用為數字化解決方案,構成宣傳思想文化領域的綜合性集成式改革方案,實現以思想政治工作助力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創新,不斷提升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
目前,兩江新區“社區學院”已在各街道社區全面鋪開,各社區成立興趣小組500餘個,開展課程2000餘場,10萬餘人次踴躍參與興趣課堂。
“上百個社團、團員近5000人……開設以來,大竹林街道社區學院已呈現百花齊放的發展態勢。”大竹林街道人大工委主任王燕介紹,截至目前,群眾通過兩江新區“居民興趣小組服務”一件事數字化應用“點單”、社區“接單”的方式,組建起文化、藝術、體育、科技、便民服務5大社團(興趣)聯盟,開設川江號子、千人太極拳、千人廣場舞、民樂團、手工、合唱、舞蹈、心理服務、家庭建設等150餘個興趣社團,吸收團員5000餘人,累計服務3萬餘人。
其中,社區學院還推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川江號子”進校園、進社區,立足紫竹苑社區川江號子精品社團,打造川江號子展廳和研學工作室,策劃創作小學及成人的表演傳承教程,讓非遺文化在兩江煥發新的生機。
通過大竹林街道社區學院,轄區各年齡層級的人群在興趣活動中產生思想碰撞,社區居民的藝術修為、審美情趣、文明程度、社區意識不斷提升,歸屬感、認同感、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進一步激活了社區治理的“源頭活水”,共同把社區建設成為群眾美好的精神家園。
社區學院建設效果如何?居民參與意願如何?大竹林街道紫竹苑社區黨委書記王靜思介紹,課程設置方面,紫竹苑社區前期針對居民興趣愛好,通過線上線下方式開展調研,以居民需求為導向,開設了合唱、舞蹈、民樂、川江號子、書畫等共計36個社團,吸引2000餘人次參與,受到居民的廣泛歡迎。新重慶-重慶晨報記者 鄭三波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