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22分大題聚焦四川仁壽大佛

文保部門:努力答好石窟保護這道“世界級難題”

仁壽高家大佛全景。圖據仁壽縣文廣旅局

近觀仁壽高家大佛。圖據仁壽縣文廣旅局

“當氣溫下降、濕度上升時,硫硝鈉會吸水形成芒硝,使得裂隙中的容積增大;當氣溫上升、濕度下降時,芒硝脫水產生反硝化。四川仁壽縣牛角寨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在岩石表層紫色砂岩以及雕刻石像(牛角寨大佛)的裂縫中均發現了硫酸鈉。”

2024年高考地理(廣東卷)公佈,最後一道簡答題聚焦四川仁壽牛角寨大佛,從牛角寨石窟的地質背景、氣候條件、鹽害特徵等方面,考察考生的地理綜合知識。這道高達22分的壓軸題,也是整張試卷中分值占比最高的一題。

“答題者”說:

一道貌似化學題的地理題

“高考結束後,我就在網上刷到了這道題,因為涉及仁壽,所以格外關注。”仁壽一中強基班地理老師崔綠葉說,這道高考題考察了三個方面的知識:基於地質構造圖判斷地質構造類型和外力作用的影響;基於材料信息說明硝酸鈉的變化過程,主要考察了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基於區域認知,分析硫酸鈉對雕刻石像的影響。

據瞭解,牛角寨石窟又名仁壽高家大佛,始鑿於唐代,延續至宋,200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窟及石刻分佈在牛角寨、壇神岩近兩萬平方米的範圍內。現有造像101龕1519尊,碑記一通。其中最大的一尊佛像位於44號龕,半身坐像高15.85米,寬11米,坐西向東,雙手合十,與“樂山大佛”極為相似,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曆史。

崔綠葉介紹,牛角寨海拔760米,南、北、西三方群山連接,層巒疊嶂。位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濕潤,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岩石風化作用強烈。神秘而美麗的紫色石英砂岩在這裏發育。

“本題充分體現了學科融合的思想,精通化學的同學做題時一定如有神助。但是它仍然是一道地理題,同學們只要認真審題,仔細閱讀材料,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也能得出答案。此外,近年來的高考考題充分體現了落實立德樹人、厚植家國情懷的思想,著重核心素養的考查,體現對拔尖創新人才的發現與選拔。對知識的考察更融合更深入,也更全面。”崔綠葉說,“地理考試更是如此,材料包羅萬象,囊括祖國大好河山。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為華夏瑰寶,通過高考選拔拔尖創新人才的同時,更是對考生人文素養、思想品格、家國情懷等進行綜合考查。讓考生在考場上再一次堅定文化自信,鑄就民族之魂。”

“出題者”說:

已在當地跟蹤觀察2年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注意到,該試題內容摘自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成都理工大學研究團隊合作完成的研究論文《四川仁壽牛角寨石窟鹽風化作用機理與氣候響應》(發表於2023年第7期《地質論評》)。作者是任科法、謝振斌等。

6月11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謝振斌介紹,通過兩年來對牛角寨溫度、濕度和降水變化信息的收集整理,發現氣候變化最終會引發鹽風化,對石窟造成破壞。“鹽風化對石窟的影響是普遍性的,我們的研究主要聚焦於當地氣候變化對鹽風化的加劇程度等等。”

謝振斌解釋,鹽分隨著降水浸入岩體後,隨著氣溫和濕度的變化,硫酸鈉會吸水變成芒硝,體積增大數倍,對岩石應力造成破壞。“有時溫度濕度變化很大,一天就能循環結晶一次,造成一次破壞。”謝振斌說,“我們監測發現,大佛在陽光下的溫度可以到六七十攝氏度,如果突然下雨,就像把燒得滾燙的石頭突然放進冷水一樣,它自然會產生裂紋,後期再加上芒硝和硫酸鈉反複膨脹和收縮,就會加速岩體應力破壞。”

謝振斌表示,目前關於鹽風化的解決方案,主要還是通過一些保護性的構築物,防止文物日曬雨淋,儘可能讓它保持在一個比較穩定的狀態。“相當於把文物放到房子裡面來保護,然後再說下一步的病害治理。”

文保部門:

歡迎更多人加入文保隊伍

“看到仁壽高家大佛被列入高考題目,作為一名文保工作者,我自然非常高興。”眉山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文物保護科科長汪海濱說,通過類似高考題目,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文化遺產保護,這是一件大好事。

“仁壽高家大佛所面臨的風化問題,應該是全世界石窟保護的共同難題。”汪海濱介紹,“這些年來我們不遺餘力,實施了一系列保護項目。歡迎更多人加入文保隊伍,實現全民保護,共同努力答好石窟保護這道世界級難題。歡迎全國各地的朋友,尤其是廣大考生多來眉山走一走看一看!”

仁壽縣文物部門工作人員介紹,風化是石窟常見病害,也是世界性的難題。近年來,當地先後對牛角寨石窟開展活動場所規範整治,實施危岩體搶險加固、保護利用設施建設、生物病害監測等多項保護性項目。“我們對大佛周邊降水量、二氧化碳、菌種、溫度、濕度、光照等進行了長年監測,接下來會啟動石窟窟簷保護項目和根據監測數據分析編製生物病害治理方案,緩解風化對大佛的影響,盡最大努力保護大佛。”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李慶 王越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