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娃娃機里的“娃娃”豈能來路不明?

由於抓娃娃機帶來的豐厚利潤,行業“內卷”程度與日俱增。

全文1362字,閱讀約需3分鍾 

撰稿/南木(媒體人) 編輯/遲道華 校對/張彥君

▲資料圖:某市市民玩抓娃娃機抓取心儀毛絨玩具。圖/IC photo▲資料圖:某市市民玩抓娃娃機抓取心儀毛絨玩具。圖/IC photo

在商場、超市、電影院等各類消費場所,抓娃娃機和裡面顏色鮮豔、樣式豐富的毛絨玩具很難不引起人們的注意。不少消費者在逛街的時候,也樂意抓一把“娃娃”,如果運氣足夠好,就能把抓到的玩具帶回家。

然而,據多家媒體報導,抓娃娃機里的“娃娃”很可能是“三無”產品。不少抓娃娃機里的玩具沒有品牌和生產廠家標識、沒有質量合格證、沒有適用年齡標註,圍繞抓娃娃機的消費投訴舉報也日益增長。

抓娃娃機的“娃娃”質量堪憂,威脅著使用者的安全和健康。要知道,不少參與抓“娃娃”遊戲的還是未成年人,他們抓到玩具以後不僅會時常把玩,還可能放在床頭、桌面等長期接觸的地方,“娃娃”的任何質量隱患都可能給他們造成傷害。

比如,有的“娃娃”缺乏適用年齡標識。低齡兒童玩耍時,可能誤吞內部小零件,也可能誤傷自己。如果產品質量本身就不合格,做工過於粗糙,這類傷害的風險無疑將成比例增加。

再比如,有的毛絨玩具可能存在有害物質。此前,就有媒體報導路邊攤的毛絨玩具存在甲醛、重金屬等有害物質。有專業人士指出,在毛絨玩具生產過程中,面料使用的染料、固色劑、黏合劑等,都可能含有甲醛。如果孩子與甲醛長期接觸,日積月累就會產生致癌風險。

目前,市場上的抓娃娃機大體可以分為兩種經營模式。一種是連鎖品牌經營,品牌方不僅向經營者提供抓娃娃機設備,還負責玩具的進貨甚至品牌IP,相對而言比較正規,即便出了問題也容易實施監管。

另一種則是個體經營者購買抓娃娃機以後,自主進行玩具採購,為了壓縮成本、提高利潤,他們更趨向於採購低價玩具,由此帶來的安全隱患自然更大。有媒體調查時發現,質量差一些的“娃娃”,商家兩三元就能採購到。

由於抓娃娃機帶來的豐厚利潤,行業“內卷”程度與日俱增。如今,這條賽道已顯得過於擁擠,一些經營者採取廉價運營策略,但其風險和後果最終還是由消費者承擔。為了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加強市場監管和行業自律迫在眉睫。

儘管毛絨玩具尚未列入強製性3C認證,但並不代表安全可以忽視。對於兒童玩具安全,有關部門已出台專門國家標準GB6675,涵蓋了玩具的機械物理性能、易燃性、化學性能、電氣安全、衛生和輻射防護等多個方面的安全要求。抓娃娃機提供的玩具,也一樣要遵循國家標準。

此外,一些抓娃娃機提供的玩具,也暴露出侵犯知識產權的問題。今年3月,上海市徐彙區一商場內的抓娃娃機里的盜版草莓熊被扣押,經營公司在未取得版權方許可的情況下發行其作品,相關機關依法予以停止侵權行為,作出警告、沒收侵權複製品並罰款8000元的行政處罰。類似“山寨娃娃”,往往也是質量不合格的重災區。

作為一種受市場認可的娛樂活動,“抓娃娃”連接著上下遊產業,其發展前景依然廣闊。如今,行業應盡快告別“野蠻生長”,努力趕上現代製造業與服務業深入融合的大潮,誕生一批公眾認可、質量過硬、具有原創實力的IP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