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力回天,這家公司將成市值退市第一股!

作 者丨崔文靜

編 輯丨張星

圖 源丨圖蟲

截至6月12日收盤,建車B總市值僅為1.8億港元(約1.6億元人民幣),這是其總市值連續第18個交易日不足3億元。

按照規定,主板上市公司股價連續20個交易日不足3億元將被強製市值退市。既有交易規則下,建車B已經無力回天,即將成為市值退市第一股。

值得注意的是,在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市值退市、面值退市難度很大。根據業內人士分析,每當上市公司瀕臨市值退市或面值退市邊緣時,收購、重整、控製權變更、引入戰投等“保殼”操作一擁而上,瀕臨退市公司的股價總能被再度拉升,“害群之馬”退不下,“殭屍空殼”打不掉。

如今,伴隨新“國九條”嚴打“保殼”炒作、操縱市場,上述亂像已經明顯減少,市值退市與面值退市得以成行。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田軒預計,隨著明年退市新規的實施,上市公司退市數量將進一步上升,尤其是業績差、流動性差的小盤股退市公司數量將進一步走高。

與此同時,新“國九條”實施兩個月以來,股市虹吸效應逐漸顯現。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尹中立指出,股價接近面值的股票加速下跌至面值以下,直至退市,受此影響被冠以ST的股票普遍出現下跌走勢。在業內人士看來,虹吸效應之下可能帶來的小市值、低面值企業恐慌,同樣值得關注。

建車B成市值退市第一股

“按照規定,主板上市公司市值連續20個交易日低於3億元將被強製退市。主板公司市值怎麼可能持續不足3億元?”有投行人士曾如此感慨。

如今,市值退市第一股已經鎖定。

Wind數據顯示,6月12日,建車B再度大跌10.12%,報收1.51港元/股,總市值1.8億港元(約1.6億元人民幣),這是其連續第18個交易日總市值不足3億元。

按照主板市值退市規定,上市公司連續20個交易日每日收盤總市值不足3億元將被強製退市。按照現行交易規則,建車B在此後2個交易日內無法回升至3億元以上,建車B市值退市已成定局。

值得注意的是,4月12日發佈的退市新規將主板市值退市底線由3億元提升至5億元,這也意味著,未來將有更多上市公司面臨強製市值退市。

截至6月12日收盤,除建車B外,彙麗B與寧通信B等B股公司市值也不足3億元。在A股主板上市公司中,市值低於3億元的有*ST深天、*ST美訊2家;不足5億元的還有*ST美吉、*ST易連、*ST中迪、*ST富潤、ST恒久、*ST恒立、*ST薄信。

一個值得特別關注的現像是,伴隨新“國九條”嚴打“炒殼”、嚴懲市場操縱、從嚴打擊財務造假等系列嚴監管措施的推進,績差股投資風險加大,股市虹吸效應日漸顯現。

尹中立認為,虹吸效應表現在ST類個股上比較明顯。當股價跌到2元下方時,市場就會產生跌破面值退市的預期,當股價跌到1.5元左右時,市場分析人士會將其列入可能面值退市的風險提示行列,股價跌速會加快。當股價跌到1元面值附近就會產生虹吸效應,跌破面值幅度越大,虹吸作用力也越大。

“虹吸效應很容易演變為‘羊群效應’,使市場出現極端走勢。”尹中立表示,績差股的下跌屬於估值的回歸,有利於市場的加速出清,有利於股價結構的優化,有利於資本市場功能的優化。但需引起注意的是,虹吸效應導致的一部分公司股價加速下跌現象也可能導致風險,如融資賬戶的爆倉風險,股權質押的風險等。

邊緣企業急求自救良方

6月12日,新“國九條”實施恰滿兩個月。在此期間,系列效果相繼顯現。市值退市、面值退市企業的增加,被視為新“國九條”重要成果之一。

“市值退市有利於清除市值小、流動性差、業績不佳的上市公司,優化市場結構,並為市場敲醒警鍾,倒逼上市公司提升經營能力、治理水平,提高上市公司整體質量。”田軒表示。

而在新“國九條”實施以前,我國股市市值退市、面值退市長期難以奏效,上市公司每每觸及強退標準,一番操作後股價拉升回至強退標準線以上,“退不下來”一度成為我國資本市場的長期困擾現象。

如今,這一現像已經有所改善。根據田軒分析,過去,退市標準溫和,退市執行力度不夠,企業在實操中通過收購、重整、引入戰投、控製權變更等進行“保殼”操作,導致事實上真正退市的企業依舊不多。當前,退市新規要求加強對“殭屍空殼”企業的退市執行力度,嚴厲打擊藉著“保殼”惡意炒作、操縱市場的行為,規避退市空間進一步壓縮,相關亂象明顯減少。

在另一位資深投行人士看來,“借殼上市”遭遇嚴打,“殼價值”銳減,是市值退市、面值退市得以成行的關鍵。如今,徘徊在市值退市、面值退市邊緣的企業較過去格外緊張,紛紛尋找投行尋求“救急”策略。

然而,伴隨“殼價值”的大幅縮水,併購重組等過去常用的“救急”方式已經失效。根據上述投行人士分析,對於瀕臨退市的上市公司來說,當前相對有效並且容易實踐的方式主要有二:炒作概念,拉升股價;增持回購,彰顯信心。前者可能起到明顯效果,但屬於鋌而走險,一旦被查實退市風險不降反增;後者為監管倡導方向,不存在安全風險,但股價提振作用有時收效甚微。

與此同時,根據田軒觀察,除加大增持回購力度外,新“國九條”實施以來,徘徊在退市邊緣的企業還採取多項自救措施,包括主動加大分紅力度,加大科技投入,進行公司治理架構改革,完善內控機制,改善大股東資金侵占、信息披露不規範、財務信息不真實等情況。

嚴格退市之下,市場亦出現反對之聲。對此,田軒認為不必過於擔憂,從政策本意來看,退市新規是為了清除市場中的“殭屍空殼”和“害群之馬”,短期波動屬正常現象,且政策進行了過渡期安排,不會造成過大市場動盪,長期更利於市場平穩發展。

在田軒看來,為正確引導市場預期,避免市場風險,退市新規執行過程中要統籌推進,設置更加精準、匹配的退市標準,進一步嚴格規範各類退市標準,明確退市流程的時間節點,壓縮功能重疊的退市環節,強化退市執行力度。完善吸收合併等多元退出政策規定,使得企業選擇主動退市。完善退市配套措施和相應的轉板機制,暢通企業退市的後續融資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