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會慳錢的年輕人,湧向“窮鬼套餐”

轉自:貝殼財經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網絡上開始流行起了“窮鬼套餐”。

12.9元的麥當勞,9塊的和府撈面,3塊錢的米村拌飯,各種餐飲品牌價格下探的同時不斷刷新著人們對“吃頓飽飯”價格的下限。

眼看推出“窮鬼套餐”的店家越來越多,其他商家也不得不捲入其中,順應風潮,推出相關套餐。

就像去年沒有不搞聯名的新茶飲,今年很難找到堅持不做“窮鬼套餐”的餐飲店。

那麼,為什麼推出“窮鬼套餐”的餐飲品牌越來越多?它除了便宜還有什麼特別之處?

01

“窮鬼套餐”大亂鬥

網絡上“窮鬼套餐”的源頭,可以追溯到麥當勞1+1隨心配套餐,當時這種12元就能買到一份漢堡一份飲品或甜品的組合,完美解決了職場打工人“中午吃什麼”的難題。 

圖/麥當勞,價格是2021年的,現在已經漲價圖/麥當勞,價格是2021年的,現在已經漲價

​ 

類似概念被更多品牌沿用,後來但凡極具性價比的套餐都能叫“窮鬼套餐”。

圖/社交媒體上的“窮鬼套餐”圖/社交媒體上的“窮鬼套餐”

​ 

南城香推出3元自助早餐和19.9元小火鍋。

網友在米村拌飯開發出3元一碗米飯無限吃免費辣白菜和海帶湯的吃法。

這場關於性價比的爭奪不光是和友商比,一些品牌開始自己卷自己。這場關於性價比的爭奪不光是和友商比,一些品牌開始自己卷自己。

有摳門網友在海底撈開發出窮鬼10件套。

圖/小紅書圖/小紅書

​ 

就連星巴克在東拚西湊滿減劵後,9.9元一杯也能買到。

米其林三星餐館新榮記縱身一躍,推出售價398元的“窮鬼套餐”,雖然價格不低,但相較於平時人均上千元的價格,也算得上是一種優惠。

在相關內容的評論區,我們也找到了這種套餐對應的人群。在相關內容的評論區,我們也找到了這種套餐對應的人群。

02

為什麼要做“窮鬼套餐”?

餐飲品牌爭相推出“窮鬼套餐”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

北京烤肉店經營者大澤告訴我們:

“現在消費者對價格敏感,打開本地生活軟件第一步可能就會價格從低到高排序,吃飯是剛需,客人不在你家吃,轉身就會去別人家,為了吸引消費者進店,附近幾乎所有的店都在用低價套餐吸引客人。”

“很多已經習慣了打開手機先看低價套餐,窮鬼套餐的低價相當於把其他營銷的花費讓利,可以增加曝光度,從而提升整體銷售額。”

這樣的做法並不誇張,如果你細心觀察就不難發現“窮鬼套餐”早已覆蓋到日常每一天,有網友自己總結了一份“窮鬼套餐指南”。

​ 

圖/新浪微博圖/新浪微博

​ 

在餐飲品牌都爭相推出低價“窮鬼套餐”的同時,大多都附帶只能去線下門店堂食的規定。

來吃“窮鬼套餐”的顧客,可能會吸引更多潛在客戶走進門店,而他們消費過程中也有可能產生附加費用。

儘管“窮鬼套餐”非常受消費者歡迎,但也有很多商家表示長期提供這種套餐會面對更大的經營壓力,一些餐館乾脆在“賠本賺吆喝”。

“窮鬼套餐”的流行不僅是因為便宜和營銷,更重要的是它滿足了大家追求極致性價比的消費心理。

反觀前陣子登上熱搜的一些消費行為“年輕人熱衷打卡低分餐廳”、“剩菜盲盒火熱”其中都有共通的道理。

無論你是否成人,“窮鬼套餐”作為一種高性價比的產品組合,漸漸改變著你我的消費習慣。

有時候,人們對性價比的推崇甚至可以掩蓋商品的其他問題。

比如,售價二三十元的現製酸奶品牌曾因在產品中使用植脂末,引發輿論聲討。

但均價幾元錢的蜜雪冰城因為價格便宜,使用了植脂末卻被人們諒解。

儘管很多人都覺得消費理性的背景下,人們消費的熱情在降低,但事實是人們依舊希望通過購買“窮鬼套餐”獲得更多的物質享受。

03

越聰明,越”窮鬼“

如今的消費者變得更加聰明,即使購買了同一款“窮鬼套餐”背後的原因也並不相同。

有人只為性價比買單,有人為獵奇感和情緒價值付費。

在今天的互聯網語境中,“窮鬼”和“打工人”這類的詞彙早已不存在貶義,更像是一種同樣生活狀態年輕人的身份交集。

而網上那些出圈的“窮鬼套餐”實則也都踩中了對應人群的某種情緒。

圖/麥當勞地鐵營銷圖/麥當勞地鐵營銷

​ 

早先幾年,曾經颳起過一陣只追求性價比的風潮,很多人覺得價格足夠低的就是好。

但很快大家就發現只打價格戰買到的東西就會越來越趨同和乏味。

今天的消費者樂於自我調侃,將砍價、比價視為一種花錢中的樂趣,能省會花,以慳錢為榮。

而“窮鬼套餐”出現的時間點也恰好符合消費趨勢變化的朝向。

從外界看,今年開始各大品牌都陸續推出了價格更親民的子品牌或者支線產品。

然而對消費者來說,越來越多的“窮鬼套餐”為大家提供了相對低成本體驗更多餐飲品牌的選項。

曆經了前幾年人們為故事、品牌付費之後,越來越多人頓悟了“吃白人飯並不會讓你瞬間健康,打卡一家餐館也不能讓你一隻腳踏進中產。”

不斷嚐試的同時不斷祛魅,最終才找到適合自己的消費方式。

某種程度上,“窮鬼套餐”的流行讓我們找尋到生活的本真。

而那些自稱“窮鬼”的也都是更智慧的消費者,是自我和解之後懂得量入為出,重新回歸樸素價值的人。

撰文:楊一凡 

​校對:柳寶慶

更新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