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歐盟太過“雙標” | 京釀館

據央視新聞消息,當地時間6月12日,歐盟委員會發表聲明,宣佈將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最高加征38.1%的額外關稅。
具體來看,歐盟委員會計劃對比亞迪加征17.4%的關稅,對吉利汽車加征20%的關稅,對上汽集團加征38.1%的關稅。其他“配合調查的公司”將被加征21%的關稅,“不配合調查的公司”將面臨38.1%的關稅。
所謂調查,指的是歐盟搞的反補貼調查,這項調查將持續到11月2日,屆時將實施最終關稅,通常為期五年。
歐盟委員會稱,如果歐盟無法與中方通過談判達成解決方案,徵收臨時關稅的舉措將從7月4日起生效。新關稅將在歐盟現有10%關稅的基礎上加征。特斯拉和寶馬等從中國向歐洲出口汽車的西方製造商被視為合作公司,也會被徵收一定的關稅。
去年9月,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宣佈啟動對中國電動汽車展開反補貼調查。如今“靴子”落地,真的是為了維護公平競爭嗎?
反補貼調查並不那麼名正言順
眾所周知,歐盟內部對是否應該啟動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一直有分歧。
德國、瑞典和匈牙利政府並不讚成對中國電動汽車啟動調查。歐盟委員會宣佈加征關稅的消息後,德國三大車企大眾、奔馳、寶馬迅速作出回應,一致反對初裁及加稅決定。
此前,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就曾表示,加征關稅不僅將顛覆歐盟的綠色協議產業計劃,還將傷害進口中國製造汽車的德國汽車製造商。在歐盟委員會加征關稅的消息公佈後,齊普策再次表態稱此舉是錯誤的決策。
有消息說,此前德國就曾勸說歐盟委員會不要採取加征關稅的手段,但未獲成功。
歐盟內部,推動反補貼調查最積極的是法國。德國反對而法國推動,一個重要原因是在燃油車和電動車市場的競爭中,法國都被遠遠甩到了身後。對中國電動汽車調查並加征關稅,法國受到的衝擊不大。相反,由於德國車企對中國市場依賴度較高,在遭受加征關稅的衝擊後,就給了法國汽車業機會。
去年9月,法國公佈過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到2027年,生產至少100萬輛電動汽車,純電動汽車銷量增加四倍,達到每年80萬輛,電動輕型商用車銷量增加六倍,達到每年10萬輛。
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得讓競爭對手難過。去年12月,法國調整針對電動汽車消費的補貼政策,特意加上了“碳足跡”的考核標準,把中國電動汽車在出口法國的途中必須消耗的碳足跡也計算在內。
最高峰時占法國電動汽車市場32%的三款車達契亞春天、中國產的Model3和上汽MG4,因此被排除在補貼之外,在法國的市場份額很快掉到了4%。
打著維護公平競爭的大旗進行反補貼調查本來常見,打著綠色環保的大旗限定碳足跡本也正常。但歐盟委員會和法國的這麼一番操作下來,還能說是正常的嗎?

加征關稅無濟於事
當然,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也會使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遭受損失。
德國智庫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此前估計,如果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平均加征20%左右的關稅,可能導致進口量減少四分之一,約12.5萬輛,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將損失40億美元左右。
研究人員也指出,儘管歐洲本土電動汽車產量的增加能補上一些缺口,但歐盟消費者將支付更高的價格。因為在製造電動汽車的原材料供應上,歐洲企業毫無優勢。
紐約研究機構榮鼎諮詢的研究甚至認為,對於比亞迪這樣擁有強大垂直整合能力的企業來說,即便關稅比例達到40%—50%,也無法阻止它獲得更大市場份額。
其實,加征關稅無濟於事早有先例。
11年前,歐洲曾把太陽能製造業作為發展重點,並提升過關稅,以促進本土光伏產業發展。但結果適得其反,市場被中國企業和美國企業占領,許多工廠要麼破產,要麼庫存積壓嚴重。
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後,歐洲出現能源危機,又要重振太陽能製造業,但歐洲太陽能企業已無力回天。到去年前8個月,歐洲15家主要生產商共產出了1吉瓦(功率單位,1吉瓦=1百萬千瓦)太陽能組件,僅為2022年同期的11%。目前,歐洲太陽能製造業幾乎處於停滯狀態。
前車之鑒其實不遠,只是歐盟委員會可能看不到。

中國不缺少反製手段
6月12日,在歐盟發佈關於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初裁披露後,中國商務部回應稱,歐方裁決披露中的認定缺乏事實和法律基礎。中方敦促歐盟立即糾正錯誤做法,切實落實近期中法歐領導人三方會晤達成的重要共識,通過對話協商妥善處理經貿摩擦。中方將密切關注歐方後續進展,並將堅決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堅定捍衛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
中國並不缺少反製手段。今年1月,中國啟動了對原產地在歐盟的高度數蒸餾葡萄酒(白蘭地)的反傾銷調查。2023年中國進口白蘭地總價值接近20億美元,其中多數進口源是法國。當時就有德國媒體認為,這是針對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發出的警告信號。
如果歐盟不糾正錯誤,中國對原產地在歐洲的奢侈品、農產品展開反傾銷調查也並非不可能。
2022年8月美國出台《通脹削減法案》,對包括電動汽車在內的綠色產品和技術在美國本土生產和應用,予以高額補貼和大幅減稅。歐洲多國也曾抱怨不已,認為美國之舉是典型的貿易保護主義。歐盟還一度打算尋求世貿組織仲裁,並採取貿易和補貼反製措施,但最終不了了之。
如今歐盟卻義正詞嚴地要對中國電動汽車揮舞大棒,這不是把反補貼作為選擇性、政治化的工具在使用,給反補貼設置雙重標準,還能是什麼?
撰稿 / 徐立凡(專欄作家)
編輯 / 遲道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