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獨運:非遺“上海剪紙”的傳承與創新
尋訪非遺傳統技藝,感知中華文化之美。
《徐彙,儂好》今天帶大家走近徐彙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上海剪紙”國家級傳承人奚小琴。
在徐彙區汾陽路79號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一樓,我們找到了奚小琴的剪紙工作室。拜訪當天,奚小琴正在為一場活動仔細挑選合適的剪紙樣式。在她周圍,一幅幅形象生動的剪紙作品擺滿了整間工作室,濃厚的傳統藝術氛圍,讓剛踏入工作室的人頃刻間就能感受到它的深度與底蘊。

1973年,奚小琴進入上海工藝美術研究室(後更名為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師從剪紙藝術家王子淦開始學習剪紙。51年的剪紙生涯,她充分繼承了大師“求新、求變、求發展”的創新理念。“‘海派剪紙’實際上是海納百川。”奚小琴說,“‘上海剪紙’本來是以刺繡底樣為主,在吸收北方剪紙大塊面的同時,又結合了江南剪紙線條的精緻流暢,最終形成了海派風格。”


2008年6月,“上海剪紙”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奚小琴被評為“上海剪紙”項目國家級傳承人。在奚小琴看來,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點,我們可以透過“上海剪紙”看到許多曆史的印記。她認為,剪紙這門藝術進門容易、出效果容易,但要深入學習下去並且全面掌握是有難度的。傳承不僅僅是學習,更要有求新意識,想要讓這門傳統藝術富有生命力,創新是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

傳承非遺不僅是對傳統藝術的保護,更是對文化記憶的延續。在近百年的傳承與發展中,“上海剪紙”表現出了較強的藝術個性。通過學習與瞭解“上海剪紙”技藝,我們能夠體驗到剪紙藝術的魅力,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記者:馬自豪、施悅煒、武坤輝
原標題:《匠心獨運:非遺“上海剪紙”的傳承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