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全球汽車信息通信測評技術創新基地:“黑科技”滿滿
中新網重慶6月13日電 題:探訪全球汽車信息通信測評技術創新基地:“黑科技”滿滿
作者 梁欽卿
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投資近3.5億元建設的全球汽車信息通信測評技術創新基地(一期)近日在重慶正式投用。該基地擁有20多個全球先進實驗室,覆蓋汽車通信、座艙、信息安全、功能安全、EMC五大方向的測試能力,構建了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從零部件到整車的全鏈條技術服務平台。
6月12日,中新網記者走進該基地進行探訪,實地瞭解一輛汽車要經曆哪些檢測流程,實驗室內又有哪些“黑科技”。

圖為整車天線0TA(空中下載技術)實驗室。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供圖
在整車天線OTA(空中下載技術)實驗室內,面積超過400平方米的空間里,鋪滿了密密麻麻的四棱錐體,中間轉台上,一輛汽車緩緩旋轉。
“現在智能網聯汽車上的車載天線數量越來越多,這些天線採用不同技術,讓衛星導航、遙控無鑰匙進入、車聯網等多種功能發揮作用。”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汽車通信專家周麗鈴介紹,這些高性能天線安裝在車內外的不同位置,容易受到車身、車窗、底盤等影響,從而影響整車通信OTA性能。
“為評估這些天線和整車通信OTA性能,就要在暗室內進行測試。”周麗鈴稱,實驗室最大可為長13米的巴士車進行測試,滿足整車蜂窩通信、定位、短距通信和蜂窩車聯網等天線無源、有源性能測試需求,通過OTA測試有助於車企確保天線位置正確、減少布線和節省成本,保證最佳輻射方向和減少電磁干擾。

圖為整車光環境實驗室。梁欽卿攝
記者在整車光環境實驗室看到,裡面提供了多種環境光源模擬,還可模擬太陽光的自然光譜。實驗室還配備了與人類肌膚、體溫相同的仿生機器人,可以執行抽菸、打嗬欠等行為動作,也可以執行眨眼、眼球轉動等微觀動作,用於駕駛員監控測試和算法標定。
“整車光環境實驗室的最大照度可在5米內達到10萬勒克斯(lux),能夠還原午夜、清晨、正午等各種道路環境光,用於驗證和優化智能網聯汽車視覺感知系統在實際駕駛條件下的可靠性、穩定性。”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智能座艙專家楊諾介紹。
基地中的座艙交互實驗室是國內首個集座艙用戶體驗測評、人因研究為一體的綜合實驗室。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智能座艙專家魏昌介紹,該實驗室可高度還原複雜交通路況,模擬駕駛員及乘客真實用車場景,通過分析艙內成員行為和生理數據,實現對座艙體驗的客觀定量評價,為智能座艙體驗開發、測評等提供一站式服務。
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電子通信與軟件測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傑表示,當前,信息和通信技術正與汽車產業深度融合,汽車信息通信技術正處於多元化發展階段。該基地構建了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從零部件到整車的全鏈條技術服務平台,為技術研發、課題研究、人才培養、標準法規製定、產業應用等多方面提供支撐。
接下來,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將在深圳佈局汽車信息通信測評技術創新基地,並探索海外佈局,滿足汽車電子通信和軟件各層級的全鏈條的測評需求。(完)【編輯:邵婉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