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吳曉求:資本市場改革需把好出入口、提升透明度

本報記者 羅輯 北京報導

資本市場鏈接投融資兩端。新“國九條”下,資本市場定位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當前資本市場的哪些改革重點需要特別關注?什麼樣的改革動作才能更好地發揮資本市場的要素配置功能?

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吳曉求在2024年6月12日由《商學院》舉辦的“中國商業20年躍遷與創變 引領新商業文明——暨《商學院》創刊20週年論壇”上提到,中國資本市場在功能認知上,正從融資轉向投資。在此前提下,當前中國資本市場改革重點在於五個方面,即對註冊製理解的深化、減持規則的完善、退市效率和多樣性的提高、透明度監管的加強和增量資金的引入。

從融資市場轉向投資市場

具體來看,吳曉求提到,技術創新和金融業態的變革存在耦合關係。當前中國資本市場的“樞紐”作用定位已被提到戰略高度。過去,中國資本市場更偏重於融資市場,相關制度、規則、政策、工具的設計偏向於融資者。新“國九條”的出台,將上述認知定位重新梳理,中國資本市場正從融資市場轉向投資市場、轉向財富管理市場。而這正是資本市場進行改革的認知前提。

在上述背景下,為了資本市場的長期發展,改革重點在哪裡?又該如何推行?吳曉求提到了五個重點方面。

首先,包括交易所在內的市場各方,應深化對註冊製的理解,釐清註冊製的邊界,以及在對註冊製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去把握好IPO的內涵。

“中國資本市場註冊製改革方向是正確的,但也要對註冊製的邊界有所把握。例如,科創板、創業板對上市企業沒有特別嚴格的盈利要求,但還是要把握上市企業可持續經營能力,也就是說不能對財務指標的放鬆做過於寬泛的理解,這對把握市場的成長性非常重要。”吳曉求提到。

其次,減持規則方面仍需完善,應從規則制度入手,使控股股東和實際控製人把注意力放在企業發展上,而非減持。目前新“國九條”已經做出了不少重大修改,在此基礎上,吳曉求建議增加諸如融資額與利潤創造比例在內的相關總量指標,實控人、控股股東通過資本市場實現的個人財富增長應與企業創造的社會財富增長結合起來。同時,減持規則應嚴格執行、對違規違法行為採取嚴刑峻法。

壓實中介機構“看門人”責任

一個良性發展的資本市場是“有進有出”的。退市制度作為資本市場關鍵的基礎性制度,吳曉求提到,資本市場改革的第三個重點還在於提高退市的效率和多樣性。

“當前,我國資本市場仍以強製性退市為主,主動退市案例較為罕見。這與發達資本市場有較大不同。同時,強製退市制度以及ST規則應注意中小股東的權益保護。”吳曉求提到,一是需要更加精準嚴厲地懲處違法違規相關方,二是避免處罰手段讓沒有過錯的中小股東普遍性地承擔損失。例如,大股東違規占資占款、財務造假,追索賬款應放在第一位,ST戴帽應在其之後。並且,對因上市公司財務造假退市而蒙受損失的中小投資者應給予司法救濟,並建立、完善賠償機制。

此外,資本市場改革要加強透明度的監管。除了強調發行人的第一信息披露責任人地位外,吳曉求建議,進一步壓實中介機構“看門人”責任,在制度層面強調中介機構在信息披露問題上的重要責任。同時,資本市場以外的各類主體也應共同維護市場的透明度。透明度是文明社會的主要特徵、是現代化的重要要求,各界應以資本市場的透明度為抓手,推動社會整體的現代化進程。

最後,吳曉求提到,資本市場改革還需要採取有效的措施讓增量大資金進入。流動性對資本市場健康發展至關重要。通過制度改革、規則完善,嚴厲打擊違規造假、提升上市公司質量,打消大資金的顧慮和擔憂,推動增量資金持續流入,從而改善資本市場流動性,助力資本市場良性發展。

(編輯:夏欣 審核:何莎莎 校對:張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