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盒掛人”成“黑產”,鏟斷非法產業鏈刻不容緩| 新京報快評

▲相比過去網絡曝光個人信息的行為,“開盒掛人”的危害更大,性質也更為惡劣。圖/網絡視頻截圖▲相比過去網絡曝光個人信息的行為,“開盒掛人”的危害更大,性質也更為惡劣。圖/網絡視頻截圖

“人肉搜索”泄露隱私,危害不小,但現在還有一種相較於“人肉搜索”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網絡暴力行為,那就是網絡“開盒掛人”。

“開盒掛人”是一種新型網絡暴力違法犯罪行為,是指不法分子惡意公開他人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碼、家庭住址、社交賬號等個人隱私信息,煽動網民進行攻擊謾罵。

這次央視焦點訪談提出了一個新問題:相比“人肉搜索”,“開盒掛人”更呈現出產業化的特徵。

如從動機看,有的“開盒者”本就是為了吸引眼球、獲取流量和更多粉絲,由此甚至刻意把名人、網紅當作目標,帶有明顯的利益驅動,成為一條謀求個人“出位”的“捷徑”。

此外,還有一些“開盒者”,把“開盒”變成了一門生意,為一些想“開盒”別人又不懂技術操作的人,提供專門的“開盒”服務,收取費用。

這在理論上,使得任何人都可以通過購買“開盒”服務去“報復”、“攻擊”他人。所以,不少人被“開盒掛人”傷害後,甚至很難找到原因和“幕後指使”,處於一種更加防不勝防的狀態。

這些特點表明,相比過去網絡曝光個人信息的行為,“開盒掛人”的危害更大,性質也更為惡劣。而為了讓更多網民參與到“開盒”當中來,一些“開盒者”經常在網上製造矛盾、挑起紛爭,引誘網民去“開盒”別人。

這無疑是進一步挑動一種肆意“開盒”他人的不正之風,對不確定的個體帶來傷害,影響所有人的網絡安全感,也會汙染網絡生態、帶偏網絡風氣。

由此,對這樣的網絡“黑產”和“黑手”,必須零容忍。

從治理角度看,儘管“開盒掛人”覆蓋多個環節,也具有一定隱秘性,但並非無跡可尋。比如,能夠“開盒”他人,首先的一點就是以非法獲取他人的個人信息為前提。如目前警方破獲的相關案件中,就有嫌疑人是夥同他人利用黑客技術,盜取了大量公民個人信息。

這就提醒那些掌握海量個人信息的互聯網平台應該守土盡責,切實把好信息安全關。既要從技術上強化信息保護屏障,也要及時將個人信息被盜的情況與監管部門進行共享,以提升跟蹤治理的效率,儘量減少個人信息被非法泄露和利用。

同時,“開盒掛人”帶來的暴力行為不僅存在於網絡上,不少還會延續至現實生活中。如有“被開盒者”的家庭住址被人發佈在網上後,陸續收到了一些陌生人寄來的不明物體;有的“開盒者”在清明節時去“被開盒者”家附近,焚燒對方的照片……

鑒於此,加強線上線下的治理聯動,監管部門和平台對一些線索加大主動的順藤摸瓜力度,至於壓縮“開盒掛人”的實施空間同樣很有必要。

作為一種新興的網絡暴力違法犯罪行為,平台和相關部門也應該強化與“開盒掛人”相關的防治科普與普法教育,讓更多人對此產生警惕意識,並在遭遇相關情況後,能夠第一時間向警方求助,以便於相應的執法處置能夠及時介入,增強治理效能。

一個正常的網絡空間不容肆意網暴他人的不正之風蔓延,對於在網絡上非法曝光他人隱私,並將之作為傷害他人“武器”的行為,就該露頭就打。“開盒掛人”的出現,提醒網暴及其相關的黑產也在“進化”,相應的治理同樣需要及時升級。

撰稿 / 楊末(媒體人)

編輯 / 遲道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