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車寧文澤:標準地鐵推廣率將超50% 低運量投資控製在1億元/公里以下
本報記者 路炳陽 孫麗朝 南京報導
2023年,中國標準地鐵已在32個項目示範應用,市場應用推廣率達48.38%,預計2024年市場應用推廣率將超過53%。6月13日,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601766.SH,以下簡稱“中國中車”)總裁助理寧文澤在2024北京—南京國際城市軌道交通高峰論壇上透露了上述消息。
寧文澤稱,中國標準地鐵列車產品平台,研製了時速80公里A/B型車和時速120公里A/B型車四個車型,完成了30種部件的自主化研製,產品自主化率達98%以上,中國標準覆蓋率達86.9%。在國家相關部委的推動下,30種自主化部件已經全部實現裝車運用。
為了進一步提高軌道交通行業的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水平,降低全壽命週期成本,寧文澤表示,中國中車將繼續開展標準地鐵2.0的研製。該項目將繼承系列化中國標準地鐵項目的成果,站在地鐵交通系統角度,從全場景出發,構建以車輛為中心、“雲—邊—端”協同的系統架構,實現相關係統的重構、融合、創新,研製出面向未來的標準地鐵列車2.0產品平台。
就標準地鐵的推廣,中國中車人士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標準地鐵推廣率還不高主要受限於幾個方面,其中最突出的是與既有線路列車的兼容性問題,比如線路限界、車門間距等,這些可能會與標準地鐵列車有差異,進而影響到標準列車的推廣。他建議,鑒於上述客觀條件,標準地鐵列車應該設置一個評價體系,也就是采標率,如果列車的采標率達到了70%或80%以上,就應該界定為標準地鐵列車。
在市域列車方面,寧文澤稱,自2023年起,中國中車牽頭實施了《系列化中國標準智能市域列車研製及試驗》項目。該項目總結既有項目實施經驗,結合技術發展實際,構建一個技術平台,研製時速160公里A型車、時速160公里C型車、時速160公里D型車和時速200公里D型車四種系列產品,圍繞打造中國標準、中國產品、中國品牌這三個核心任務,形成一套協同創新機制,搭建市域車輛譜系化產品平台,推進市域軌道裝備的產業規模化和行業規範化。
寧文澤強調,標準智能市域列車不僅提供單一的車輛,還提供一套支撐全壽命週期服務的數據,更重要的是提供“車地一體化”的系統解決方案。
在中低運量系統方面,寧文澤表示,面對中低運量軌道交通系統的發展困境,中國中車將導入“基於數智的全生命週期系統思維”,以問題、需求為導向,提出經濟適用、便捷舒適、協同融合、綠色低碳、智能高效、安全可靠的六大優化策略,對規劃、設計、建設、運營全生命週期、全過程、全要素進行了系統優化。
寧文澤強調,更高性價比系統解決方案是中低運量軌道交通發展的未來和趨勢,符合國家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目前中國中車已經積累了較為堅實的技術儲備。“在標準場景的優化方案中,中運量製式直接工程投資2億元/公里以下,低運量製式直接工程投資1億元/公里以下。”他說。
寧文澤所稱的中低運量軌道交通系統發展困境是指,202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進一步細化了城軌審批條件,對於低運量軌道交通項目,原則上項目直接工程投資,也就是工程費用和車輛購置費,不得超過1億元/公里,初期客流強度不得低於0.1萬人次/公里·日。對不滿足條件的項目,要反複論證,才能開展審批程序,相關情況要提前報國家發展改革委。
不難看出,中國中車為解決中低運量軌道交通發展困境,在該製式標準場景優化方案中,正努力向國家發展改革委審批條件靠攏。
按照運載客流量大小,城市軌道交通分為大運量、中運量和低運量。大運量單向可運送3萬~6萬人/小時,如地鐵;中運量單向可運送1萬~3萬人/小時,如輕軌、跨座式單軌等;低運量單向可運送1萬人/小時,如有軌電車、自導向軌道系統(APM)等。
截至2022年年底,中國大陸低運量軌道交通系統開通城市28座,線路48條,總里程708公里,其中有軌電車平均運行速度約為22公里/小時。低運量軌交系統在建線路26條,總里程395公里;規劃低運量軌交系統城市7座,線路41條,總里程684公里。
(編輯:孟慶偉 審核:郝成 校對: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