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已接到16例!急救專家提醒

自6月以來,

南京市急救中心已接到

16例因中暑需要急救的患者。

急救專家提示,

市民須警惕高溫下發生中暑的危險。

6月9日12時,一名遊客在鍾山風景區美齡宮附近突然出現頭暈、頭痛、乏力、心率加速等中暑症狀。南京市急救中心聞訊後立即調派附近救護車前往,急救人員很快到達現場,給予降溫、吸氧、輸液等急救措施後,迅速送往附近醫院進一步治療。

6月13日9時,浦口區園勝路附近一市民突然暈倒在地,全身大汗淋漓,同事立即撥打120求助。南京市急救中心立即調派附近救護車前往現場,急救人員結合臨床症狀診斷為中暑。

中暑嚴重可致死

眾所周知,高溫不僅可能導致中暑,同時也是心腦血管急症的致病因素之一。根據病情嚴重程度,中暑分為三種類型,先兆中暑、輕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其中重症中暑又可分為熱痙攣、熱衰竭和熱射病。

熱射病是重症中暑的最嚴重形式,對人的生命危害最大,死亡率超過50%,其體溫通常超過40℃。“當一個人長時間處於高溫的狀態時,人體的產熱和散熱失去平衡,導致體溫調節障礙,汗腺功能衰竭,就可能發生中暑。”南京市急救中心急救管理科副科長朱淑媛介紹。

如何預防中暑

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科學應對,加強防範呢?南京市急救中心急救管理科副科長朱淑媛帶來相關健康提示。

中暑多見於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境下的人群,也見於沒有重體力勞動的老年人或兒童、孕婦,體溫調節能力和適應能力差或者有基礎疾病者。建議大家出門做好防暑降溫,儘量避免在烈日下活動。如果必須外出,一定要做好防護工作,如打遮陽傘、戴遮陽帽、戴太陽鏡、塗抹防曬霜。衣服儘量選用棉、麻、絲類等透氣、吸汗的織物,以免大量出汗時不能及時散熱,引起中暑。特殊人群如老人、孕婦、兒童、有慢性疾病的人群,特別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溫天氣要儘可能減少外出活動。

飲食方面,天氣炎熱,建議多吃蔬菜和水果,如黃瓜、西紅柿、西瓜、甜瓜等。此外,一定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口渴表示身體已經缺水了,最理想的是根據氣溫的高低,每天喝1.5升至2升水。出汗較多時,可適當補充一些電解質水。

需要提醒的是,防暑避暑切勿“貪涼”。室內空調溫度不宜太低,特別是有辦公室午睡習慣的人群,溫度設定過低增加心肌梗死的風險;平時怕冷的人,在空調房間內應適當增添衣物;不要暴飲暴食,海鮮等性寒的食物少吃;過勞、過度體育活動,以及情緒過度緊張、激動、憤怒等,都會使心臟負擔加重,增加心肌耗氧,誘發其他疾病。

中暑後應如何急救

如果發現身邊有人意外中暑,第一目擊者應該如何幫助患者進行急救?朱淑媛提示,建議參與急救的第一目擊者掌握好評估、搬移、降溫、補水和轉送等方法。

具體地說,如果發現身邊有人中暑了,可以結合現場條件,選擇以下一些措施:

評估:評估患者意識狀態,如患者意識清楚,對答切題,詢問患者是否需要幫助。如果發現大聲呼叫患者,患者沒有反應,並出現呼吸、心跳停止的狀況,應及時撥打120。同時,立即為患者實施心肺複蘇術及AED除顫。

搬移:如患者意識清楚,需要幫助,迅速將患者抬到通風、陰涼、乾爽的地方,使其平臥並解開衣扣、鬆開衣服,如衣服被汗水濕透應更換衣服。

降溫:可用冷水對患者進行全身擦浴,然後用扇子搧風或電扇吹風,加速散熱。有條件的也可用降溫毯給予降溫。當患者的體溫降至38攝氏度以下時,要停冷敷等強降溫措施。

補水:當患者仍有意識時,可給予其一些清涼飲料或電解質飲料,如涼茶或運動飲料。但千萬不可急於為患者補充大量水分,否則會引起嘔吐、腹痛、噁心等症狀。朱淑媛特別提示,夏季人體血管處於擴張狀態,如在劇烈運動後,突然喝大量溫度極低的冷飲或即刻吹空調、洗冷水澡,可能會導致全身血管立即收縮痙攣,血壓突然升高,血液黏稠度增高,出現凝血,引起血管堵塞,誘發心絞痛和心肌梗死。

轉送:對於重症中暑患者,必須立即送醫院診治。搬運患者時,應用擔架運送,千萬不能讓患者步行。同時,運送途中要注意,儘可能地用冷水毛巾敷於重症中暑患者的頸部、腋窩及大腿根部,積極進行物理降溫,以保護重症中暑患者大腦、心肺等重要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