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苗都旱迷糊了”,直擊河南扶溝縣抗旱

澎湃新聞記者 段彥超

6月13日15時,記者從鄭州驅車前往周口扶溝,途經開封尉氏。高速路兩旁,收割後成片金黃的麥茬玉米地裡,村民們正頂著40℃的高溫,澆水抗旱。

13日,村民們頂著40℃的高溫,澆水抗旱。13日,村民們頂著40℃的高溫,澆水抗旱。

5月以來,黃淮海大部降水偏少,近期氣溫持續偏高,土壤失墒加快,部分地區出現旱情,對適墒適期夏播帶來不利影響。據氣象部門預測,未來10天黃淮海高溫持續,有6-8天35℃以上高溫天氣,旱情可能持續發展,抗旱保夏播任務重。

6月13日,河南綠久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承包的韭菜示範基地裡,農民工正在澆地。6月13日,河南綠久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承包的韭菜示範基地裡,農民工正在澆地。
劉順德說,承包韭菜基地十年來,他沒見到這樣幹旱的情況。劉順德說,承包韭菜基地十年來,他沒見到這樣幹旱的情況。

13日下午,周口扶溝縣已拉響高溫紅色預警。兩個月來,當地只下過一場極小的雨。

15時30分,河南綠久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承包的韭菜示範基地裡,農民工正在澆地,“這一片澆了才過一個星期,現在是澆第二遍。”

這家公司的董事長劉順德說,他承包韭菜基地十年來,沒見到這樣幹旱的情況。自己這一塊基地六百畝,除了壞掉的一口,有四口井可以用。因為持續高溫,地下水位下降,原本每口井每天可以澆三四十畝,現在只能澆一二十畝。氣溫太高,農民工也受不住。基地從五月開始澆水,這一塊還沒有澆完,那一塊又旱了。為節省人工,公司剛在基地投資十萬元升級了150畝的滴灌。

持續澆水的電費,也讓劉順德心疼。

劉順德的基地主要是生產韭菜種子,雖然韭菜葉黃了些,但情況還算可控。“那些種綠葉菜的,三兩天澆水不及時,這樣的高溫可能葉就黃了,就沒有了商品性。”劉順德說,這些天,他最關注的就是天氣預報,幾乎一兩個小時都要看一下天氣預報。

扶溝縣城郊鄉後謝村村民王四青在用拖拉機從地頭的水渠里抽水澆地。扶溝縣城郊鄉後謝村村民王四青在用拖拉機從地頭的水渠里抽水澆地。

周口收麥在河南不算早,麥茬玉米種下去只有二十天左右,但已經澆了兩遍水。王四青上一次澆地是在三天前,澆得不是很透,“上一次是用井抽水澆的,需要排隊。”七八天前,上遊賈魯河放水,兩年前硬化的田邊水渠里有了水,可以用拖拉機拉著水泵澆地了。

王四青說,面對這樣的高溫天氣,澆一遍地,最多頂十天八天,不降雨的話就還得繼續澆。

村民田四喜說,三畝地澆下來,需要三四個小時。中午實在太熱了,所以下午才來澆村民田四喜說,三畝地澆下來,需要三四個小時。中午實在太熱了,所以下午才來澆
村民利用水渠里的水,給自己在路邊開荒種的莊稼澆水村民利用水渠里的水,給自己在路邊開荒種的莊稼澆水

有村民告訴記者,麥茬玉米種下去不到20天,已經澆了兩遍水,“不澆水,那小苗都旱迷糊了”。若高溫持續,扛不了5到10天,就得第三次澆水。辛苦自不必言,村民們更敏感的,是種植成本提高了。

村民王喜德,利用電動車的電,使用小水泵從一條斷頭河裡抽水。村民王喜德,利用電動車的電,使用小水泵從一條斷頭河裡抽水。

58歲的村民王喜德,利用電動車電池的電,使用小水泵從一條斷頭河裡抽水,澆自己在河邊開荒的一二百平方米的芝麻地。他說,這點芝麻能賣一二百元,但自己已經澆了七次水。因為地基本都包出去了,年紀大也沒什麼收入。自己種的一點玉米,也已經澆了兩遍,“不下雨,五天后還得澆一遍”。

村民鄒喜梅說,兩個兒子都在打工,自己和老伴累得有些受不住。村民鄒喜梅說,兩個兒子都在打工,自己和老伴累得有些受不住。

71歲的前謝村村民鄒喜梅說,自己地邊的水渠沒有水,只能用井水澆。因為晚上不需要排隊,自己和老伴淩晨兩點起來,澆到九點,澆完了一塊四畝的地。下午三點,又來澆這一塊三畝的地。她說,兩個兒子都在打工,自己和老伴累得有些受不住。

鄒喜梅的老伴在地裡澆水鄒喜梅的老伴在地裡澆水
鄒喜梅的地裡,正在澆水鄒喜梅的地裡,正在澆水

多位村民說,用機井澆地,每度電九毛多,一畝地下來需要10多塊電費。因為持續高溫乾旱,澆地成本會提高,這對收入來之不易的農民來說,不得不在意。有村民說,自己承包二十多畝地,種的麥茬玉米,因為種得晚一點,才澆了一遍,電費已經花了260元。

另據農業日報報導,河南省應急管理廳防汛抗旱處處長楊文濤表示,5月以來,河南省降雨量比多年平均值少了70%,半數以上的氣象監測站點目前達到了中旱以上等級,重℃乾旱、特旱範圍不斷擴大。截至6月12日,河南全省因旱不能播種面積達323萬畝。

村民們澆水用的水井接頭村民們澆水用的水井接頭
村民們澆地用的高標準基本農田機井村民們澆地用的高標準基本農田機井
用機井澆地,每℃電九毛多,一畝地下來需要10多塊。用機井澆地,每℃電九毛多,一畝地下來需要10多塊。

澎湃新聞多路記者將持續關注河南、山東等省份高溫旱情,繼續從現場發回報導。

本期資深編輯 周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