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就是——從重慶走出去的鋼琴公主陳薩

陳薩 陳薩

□陳顯涪

當我看到陳薩成為世界知名鋼琴家時,內心充滿了對重慶這片土地的敬畏,同時也充滿了對重慶這片土地上民族文化的驕傲。

那是1979年,我在一次朋友的生日宴會上,認識了陳薩的父母陳紹驊和黃波。陳紹驊是重慶歌舞團的圓號演奏員,黃波則是舞蹈演員。他們都表演了自己的拿手節目,我喜歡唱歌,於是也唱了兩支歌曲,唱到高興處,陳紹驊還來了段即興伴奏,很快,我們便熟識。那年,他們的女兒陳薩出生。

1.成才之路

陳紹驊和黃波都是文藝兵,他們都在軍隊里服役,後來一起轉業到了重慶歌舞團。生下女兒後,他們就下定決心,一定要培養她成為一個藝術家。

陳薩5歲開始學小提琴,當時,陳紹驊看到了女兒的音樂靈氣,感覺她樂感很好,就再次下定決心培養她。可是陳薩不喜歡小提琴,那偏著脖子拉琴的動作,使她不習慣,於是改練鋼琴。幾經波折,通過朋友介紹才找到了四川音樂學院的但昭義老師。那時沒有高速,去成都學習全靠坐火車。他們時常奔波在火車上,買不到坐票,就只能坐在過道上。但老師看了陳薩彈琴後,問黃波:“你能不能半個月帶女兒來上一次課?”黃波非常珍惜這個機會,一咬牙說:“能!”

週六的下午,黃波一下班就趕到陳薩學校接她,母女倆背著書包,提著兩個盒飯趕晚上6點50分的火車,到成都是早上6點左右,因為8點才上課,她們只能在火車站等著。候車室冬天陰冷,夏天悶熱,又不敢躺下,只能坐在長椅上,陳薩就靠在媽媽身上多睡一會兒。上完一節課後,因為回去的火車要到傍晚才有,餘下的時間她就陪著陳薩在音樂學院的石桌子上做作業。下午5點,就往回趕,從成都回重慶總是買不到臥鋪票,有時連座位也沒有,她便隨身帶一張大塑料布和小毛巾被,讓陳薩在兩列車廂中間的交接處或別人的椅子旁睡,自己坐在地上守護著。陳薩不能不睡,因為她太累了,第二天還要上課。一下火車,就是星期一了,母女倆從火車站分頭往學校和單位趕,就這樣跑了一年多。後來有一班過路車,可以中午從成都回來,但條件是母親得帶著陳薩在10分鍾內擠上去。旅客太多了,從門口擠上去是不可能的,她必須先把陳薩抱到車窗邊,求人把她接上去,然後她把一條腿朝天蹬,讓陳薩把她也拉上去。好在黃波練過體操,跳過芭蕾,早年的功夫現在用上了。

黃波說,多年以後,只要聽到音樂里有火車聲,她都會本能反應,都會回憶起那些情景。後來但昭義老師看不過去了,對陳薩說:“你別跑了,你都跑老了,跑瘦了,讓我來跑吧。”

我問黃波:“當時你沒想到陳薩能成名成家吧,那是什麼樣的信念在支撐你讓你自己和女兒這麼跑著?”

黃波說:“那是因為陳薩太喜歡鋼琴了,我要尊重她對鋼琴的愛。”黃波說,那時一台鋼琴要1973元,家裡沒有這筆錢,只能每天經過商店,走過去摸一摸。她發誓無論自己穿什麼吃什麼都要在短期內為薩薩買一台。終於等到商店開始有分期付款的政策,他們把錄音機賣了,湊夠了首付,買了第一台鋼琴。

1989年,陳薩在全國珠江杯少兒鋼琴比賽中奪得了一等獎。受到獎勵的她正在全力考四川音樂學院附中,一場家庭災難卻向他們逼近。1990年,陳紹驊被查出患了胃癌,為了不讓女兒分心,黃波把她交給外婆照看,自己全力照顧重病的丈夫。在最後的半年,心力交瘁的黃波無論多麼痛苦,只要但老師從成都過來給陳薩上課,她都強忍著哀愁從醫院跑過去旁聽,從中瞭解薩薩的學習進度。陳紹驊也希望黃波這樣做,女兒對音樂的愛,完全是受爸爸的影響,女兒成功,爸爸一定是最自豪的!

1990年11月,陳紹驊病逝了,他才42歲。中年喪夫,對黃波的打擊是致命性的,之前丈夫所承受的一些生命中無法道出的苦痛,只有她最清楚。因為正值陳薩面臨衝刺的階段,那5個月,黃波在女兒面前,不敢流露出任何哀痛,她怕陳薩會崩潰,所有的痛苦,她自己默默承受著。陳薩非常懂事,她如期考上四川音樂學院附中,黃波把她託付給成都一家有愛心的朋友,在那兒待了幾個月。有一天,但老師找到黃波,說她不在陳薩身邊不行,陳薩無論生活和情緒都需要得到媽媽的照顧。於是,黃波只得向單位請了長假,從重慶來到成都,在學校租房,全職照顧女兒的生活和學習。

1995年10月,陳薩隨但老師轉到深圳藝術學校學習。從北到南的遷移,令陳薩和媽媽的命運都出現了轉折性的改變。在藝術學校,陳薩得到很好的發展,學校把黃波安排在圖書館工作,並給她們安排了住房。

在深圳,16歲的陳薩參加了世界上難度最高之一的英國利茲鋼琴比賽,獲得了第四名,她也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獲得此獎項的重慶人。21歲時,陳薩又在肖邦鋼琴比賽中獲獎,她因此成為唯一在肖邦和利茲兩項世界重大鋼琴賽事上獲獎的重慶人。在這兩項比賽中獲獎,使得陳薩得以進入世界優秀鋼琴家的行列。

1997年,從藝術學校畢業的陳薩離開陪伴自己多年的媽媽,遠赴英國倫敦GUILDHALL音樂學院深造。4年後又考到德國漢諾維音樂學院,跟隨著名大師阿里瓦迪教授攻讀博士。是重慶人性格中的那種堅毅和果敢,支撐了陳薩一個人到國外求學,克服了數不盡的困難。

2.享譽世界

1994年,15歲的陳薩獲得了中國首屆國際鋼琴比賽青少年組第一名和中國作品最佳演奏獎。

1996年,她成為英國利茲鋼琴大賽中最年輕的獲獎者,隔年便以最高獎學金受邀進入倫敦喬凱音樂學院,跟隨喬安·哈維爾教授學習。四年後,她以優異成績畢業。2000年,在波蘭華沙舉辦的第十四屆肖邦國際鋼琴大賽中,奪取第四名並獲波蘭舞曲的最佳演奏獎。2005年,在美國的範·克萊本鋼琴比賽中獲水晶大獎。

每每到了獲獎時刻,她都會想起生她養她的重慶山水。她從哪裡起飛的,就會對哪裡有深沉的感情,她永遠也不會忘記,那些不眠之夜如何在菜園壩登上火車,又在轟鳴的車行中碾過山城的大地。

陳薩是國際公認的中國鋼琴領軍人物之一,三大世界頂級鋼琴比賽大獎的獲得者,是重慶人的驕傲,更是中國的驕傲。倫敦古典音樂調頻道稱之為同輩中最耀眼的中國鋼琴之星。

對於這一切,陳薩都認為,是重慶這塊人傑地靈的土地哺育了她。

如今,她幾乎天天奔波在飛機上,可她時時忘記不了重慶,她太想在解放碑去散散步了,可是天天的琴鍵繁忙不給她這個時間。

陳薩曾受邀與多個重要樂團合作演出,其中包括倫敦愛樂樂團、美國洛杉磯愛樂樂團、舊金山交響樂團、德國科隆西德廣播交響樂團、法國廣播交響樂團、日本NHK交響樂團、中國愛樂樂團、以色列愛樂樂團、瑞典斯德哥爾摩皇家愛樂樂團等;合作的指揮家包括西蒙·拉特爾爵士、鄭明勳、謝苗·畢契科夫、法比奧·路易斯、瓦西里·派切克和餘隆等。

3.迷人標籤

我們正生活在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這個時代曇花一現的偶像層出不窮,陳薩為何能長青?70多年前,西蒙娜·波伏娃寫下關於女性自我意識的註解:精神上的獨立,觀念上的包容,所吸收養分的多元,善於並樂於思考,擁有自己所愛之事並為之持續努力。

就這些來看,陳薩都有了。她是唯一在利茲、肖邦和範·克萊本三大國際鋼琴賽事中獲獎的中國音樂家。波蘭政府頒給她“肖邦藝術護照”。她還是2021年波蘭肖邦國際大賽中最年輕的評委。一個重慶妹能夠躋身於世界高端藝術家之列,陳薩是成功的。

可是,她身上的標籤越多,她越謙虛,這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了。

西方音樂家說:“如果把陳薩身上的標籤放在一起,就會顯得藝術家的妙趣橫生,陳薩身上呈現出的是一個多元、生動而又立體的女性形象。”

作為一個成功的鋼琴家,陳薩對於樂曲的控製和張力都是無可非議的,這應該得源於長江和嘉陵江的舒緩和奔騰的節奏,她恰如其分的克製力和爆發力全都有機地融入琴鍵上,聽她的彈奏,更是驚異於她敏銳的感知力和對生活的沉澱力,她身上有重慶人那種女性藝術家獨有的豐沛從容。令我想起了很多的重慶女性藝術家,如劉曉慶、周小惠、硃砂、謝莉斯等。

陳薩取得的成績絕非自然而然,一蹴而就,她性格中的那種艱苦奮鬥、不怕困難、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堅毅,就像長江中那些不同的石塊,不斷地相遇、相撞,最後才成為陳薩的現在。

陳薩的人生時間,大部分都在與琴鍵相處,鋼琴幾乎成了她感受生活的唯一方式,更是她尋求連接內心的過程。陳薩說:“曆經苦難,才能有所璀璨,音樂在我身上播下的種子已然生根發芽,我所探索的,就是重慶人生命的厚度與價值。肖邦常常被人冠上‘浪漫’之名,我就是要在紛繁曖昧、蜿蜒敏銳的樂曲裡,去確信真正高明的美,那種肖邦將其融入了詩意的美,一種時而交融、時而獨立的美。”

(作者係重慶市作協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