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村舟賽”一天引十萬人打卡

端午“頂流”龍舟賽帶火多地文旅消費

6月8日,參加“太平古街”村舟薈的龍舟隊在岷江劈波逐浪。受訪者供圖6月8日,參加“太平古街”村舟薈的龍舟隊在岷江劈波逐浪。受訪者供圖

6月9日,成都,參賽隊伍在比賽中。

新華社發

每年端午節,各地眾多民俗活動競相登台,要說公眾關注度最高、參與感最強的活動,莫過於划龍舟。水上百舸爭流,岸上呐喊不斷,節日的儀式感直接拉滿。

今年端午假期,四川多地舉辦龍舟賽,從城市到鄉村,從競技比賽到體驗遊樂,龍舟賽儼然成為端午民俗的“頂流”。以眉山市東坡區永壽鎮首次“村舟賽”為例,一天內就吸引了十多萬人前往打卡。

作為一項沿襲千年的民俗活動,龍舟賽熱度沒有絲毫衰減,其近年來持續升溫,龍舟熱背後蘊藏著怎樣的底層邏輯,它又給各地帶來了什麼?

仲夏端午 龍舟競渡最吸睛

這個端午,龍舟賽在四川多個地方次第上演。6月8日,端午假期第一天,眉山永壽岷江段便響起了震天的鑼鼓聲和呐喊聲,永壽鎮太平古街“龍騰端陽·樂享太平”村舟薈拉開帷幕。6月9日,2024年中國龍舟公開賽(四川德陽站)開賽。6月10日端午當天,閬中古城南津關碼頭,閬中第六屆嘉陵江龍舟賽如約而至;廣安市武勝縣,2024年四川省“百舟競渡迎端午”集中展演暨武勝縣第28屆端午龍舟賽激情開賽。

6月11日,端午小長假已過,達州渠縣依然熱鬧,2024“龍騰渠江”川渝龍舟精英邀請賽在渠江展開巔峰對決。

從南到北、從西到東,這個端午期間,多地琳瑯滿目的文旅活動中,龍舟賽無疑最扯眼球,風頭無兩。

“賽龍舟”是我國端午節的傳統習俗之一,但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會末期。曆經千年的演變,划龍舟已成為各地端午節熱門項目。四川舉辦龍舟賽的許多地區,也大多都有端午划龍舟、賽龍舟的習俗和傳統。早在唐朝天寶初年,廣安武勝縣就有端午賽龍舟的記載。明、清及民國時代,武勝端午賽龍舟記載綿延不斷。1980年,武勝縣舉辦了改革開放以後的第一屆端午龍舟賽。此後規模逐屆擴大,2024年端午龍舟賽系武勝縣第28屆端午龍舟賽。閬中古城嘉陵江龍舟賽自2016年開始,也已成功舉辦五屆。

的確,相較於其他民俗活動,賽龍舟不僅有獨到的文化之美,如賽前起龍、點睛等傳統儀式,還兼具體育競技之魂。“團結協作、奮勇爭先是龍舟賽的精神內核,很受國人推崇,置身於這樣的氛圍里,無論參賽選手還是觀眾,自然能產生情感共鳴。”眉山市東坡區永壽鎮黨委副書記李波說,這也是永壽鎮籌辦端午文旅活動時,選擇舉辦龍舟賽的重要因素。

溫州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教授易劍東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龍舟賽這項運動還具有很強的涵容性,它能夠吸納和融入不同人群加入。無論本地人、外地人,還是外國人,都能成為龍舟隊的一員。

超高人氣 全民參與趨勢明顯

對於永壽鎮而言,端午龍舟賽還算一件新鮮事,賽事規模和規格也遠不如其他地方,但辦賽效果卻遠遠超出了預期。

“完全沒想到這麼多人!據相關部門統計,僅6月8日這一天,龍舟賽核心區域至少就有11萬人。”李波說,辦賽之前他們作過預估,人流量最多五六萬人,完全沒料到實際人數在兩倍以上。“這還只是太平古街這一核心區域,附近田間地頭、鄉道村居的外圍遊客,也有好幾萬人。”如此巨大的人流量,讓李波和同事直呼“難以想像”。

“這就是傳統文化天然的魅力!”李波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刻在了國人的基因里、流淌在每個人的血液里,只需要一個契機,就能將其喚醒。讓傳承千年的端午民俗曆久彌新永保激情,最“契機”的無疑就是龍舟賽。

這項古老民俗之於年輕人,正展現出無法抵禦的魅力。“龍舟賽是很酷炫的傳統文化,是00後的端午國潮。”今年在閬中參加龍舟賽的21歲宜賓小夥張正勇說。張正勇是閬中水城飛漿龍舟隊的運動員,這支隊伍中,00後占了大多數。

龍舟賽參與者越來越年輕化,代表著這一傳統文化正被更多人喜愛和重視,且表現出全民參與的大趨勢

還是以眉山東坡區“村舟薈”為例,一場小小的村舟賽,卻帶動了全鎮近3萬常住人口的積極參與。“我們採用的是全川最大的古法木質船,和競賽性龍舟不一樣,我們的船能容納32個人。”李波說,船上32人的背後就是32個家庭以及他們的朋友圈;每艘船又代表的是一個村。除了參賽隊員,還有加油鼓勁的拉拉隊成員,以及提供賽事保障的安保、應急、救援人員和誌願者。“可以說是全民參與,這樣高的參與度是其他許多民俗活動無法比擬的。”李波說。

在龍舟賽的帶動下,今年端午假期,閬中古城接待遊客11.4萬人次,同比增長199.46%。

流量變“留量”傳統文化熱帶火文旅消費

“這一桌還有豆花飯沒上,快招呼著!”6月8日當天,東坡區永壽鎮上的豆花飯店都忙得不可開交,好多店的營業額都達到了萬元以上。河岸上、鄉道道路邊的上百個攤位,也吸引了眾多遊客品嚐購買。“沒有具體算過,不過以人均消費20元來估算的話,當天收入也在200萬元以上。”李波說。

村舟薈的舉辦地羅平社區,在清朝初期又名太平場,上個世紀80年代改名羅平鎮,2000年後又稱羅平社區,隸屬永壽鎮。羅平有條街道,喚作太平古街。太平古街是東坡區現存最具曆史文化價值的街區,這裏曾是古時的渡口。

“最好的保護就是利用。”李波說,如何圍繞太平古街的現存優勢,做好城鄉文旅融合發展的文章,是永壽鎮近年來不斷思考的問題。端午活動的構想也應運而生。

“既要遊客有體驗感,又要群眾有獲得感,這是關鍵。”因此,村舟薈從一場原本定性為鎮內自發群眾活動,到一次次的活動擴容,規模、規格同步提升,活動方案也在一次次會議中不斷完善成型,最終除了村落龍舟賽外,還增添了岷江搶鴨子、千桌萬人豆花宴、古街情景打卡秀三個內容,吸引了廣大遊客前來看龍舟、搶鴨子,吃非遺美食豆花飯,逛遊古街感受曆史氣息。

閬中亦是如此。閬中市文化和旅遊局負責人表示,閬中抓住傳統節慶機遇,打造有古城IP的端午文化旅遊品牌。今年,賽龍舟、包粽子、掛艾草等端午經典項目,掀起一輪傳統文化新熱潮。

賽事搭台、經濟唱戲,以龍舟賽為端午節抓手,不僅詮釋傳統文化魅力、彰顯文體旅融合發展成效,也體現了群眾體育盛事的“乘數效應”,拉動“吃住行遊購娛”全鏈條效益增長。

從全國性賽事到地方民間賽事,龍舟賽爆火的根本還是流淌千年的傳統文化魅力,以及根植於國人骨子裡的文化自信。“傳統文化熱”給各地帶來的,也不僅是人氣、財氣,還有各地知名度、美譽度的不斷提升。

當然,要接住這一波流量,進而轉化為“留量”,甚至上升為城市新名片,還需要各地在賽事保障、基礎設施、配套活動等諸多方面巧用心思、持續發力,才能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大活力。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王越欣謝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