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注機器人,能否讓英偉達複刻大模型的產業紅利?

·英偉達在看好機器人前已經經曆了漫長的鋪墊,英偉達想要進一步提高自己行業影響就要將AI算力通過機器人等以製造的方式落地,機器人會是人工智能應用落地非常好的載體。

6月2日晚間,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開幕前夕,英偉達CEO黃仁勳在台灣大學綜合體育館發表長達兩個小時的演講。演講中,黃仁勳將機器人放在最後一個部分“壓軸登場”,“機器人時代已經到來”,黃仁勳說。

黃仁勳在演講中提及機器人。

三天后,當地時間6月5日,英偉達(Nasdaq:NVDA)收漲5.16%,總市值達到3.01萬億美元,已超越蘋果公司,成為僅次於微軟(3.15萬億美元)的巨頭。

觀察英偉達,會發現它曾多次因提前佈局,從而在產業起飛時成為贏家。比如在2017年,英偉達憑藉加密市場的火熱,股價水漲船高,在2018年財年創下97億美元的收入新高。當前,生成式AI正在重塑價值數萬億美元的產業,而英偉達無疑是這一市場的最大受益者。近兩年,作為一家以遊戲顯卡(GPU)起家的科技公司,英偉達在公開演講中頻繁提及機器人。

“機器人對英偉達為什麼這麼重要?”近日,英偉達中國區機器人業務負責人李雨倩在接受一檔播客採訪時直言,“在我們看來,機器人絕對是未來人工智能載體應用的典範。”

多位業內人士向澎湃科技(www.thepaper.cn)指出,英偉達在機器人領域已有長時間的鋪墊,它想要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行業影響力,就要將AI算力通過機器人等以製造的方式落地。看起來,機器人已經成為英偉達下一個“押注”的產業。但這一產業是否能夠讓英偉達複刻以往的成功,現在還很難說,至少要在很長一段時間以後才能揭曉答案。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英偉達的確位於行業內領先位置,但因其芯片價格昂貴與國內機器人市場當下的需求並不適配。“這有點像是造大炮打蚊子”,也有機器人從業者表示,市場需求的機器人也許並不是一台全能機器人,製造人形機器人是人類的終極夢想,但很多需求也可以通過多個異構機器人的協同來滿足。而在終極夢想實現之前,英偉達可能還會遇到新的對手。

早在十年前開始佈局機器人

成立於1993年的英偉達(NVIDIA),在最開始的20年,是一家專注遊戲顯卡(GPU)的科技公司,在圖像處理及渲染層面有著深厚的技術積累。

黃仁勳將第一台NVIDIA DGX AI超級計算機交付給OpenAI(當時OpenAI的董事長是馬斯克)

黃仁勳本人早已表現出對機器人的濃厚興趣。在2024年的CES上特別演講中,英偉達機器人和邊緣計算副總裁Deepu Talla稱,英偉達對機器人的佈局從十年前即2014年就已開始。當時,黃仁勳親手將第一台NVIDIA DGX AI超級計算機交付給OpenAI。如今,得益於ChatGPT的出現,生成式AI已成為當代發展最快的技術之一。Deepu Talla認為,類似於人類大腦語言中心的大語言模型(LLM)使機器人能夠更自然地理解和響應人類指令。這些機器能夠不斷地向人類、彼此和周圍的世界學習,“鑒於這些特性,生成式AI非常適合用於機器人技術。”

在4月17日於美國矽谷聖塔克拉拉會議中心舉行的CadenceLIVE Silicon Valley2024大會期間上,黃仁勳被問及英偉達參與的哪些行業會令其在短期或中期內感到非常興奮,他的答案是三個領域——數據中心、人形機器人和生命科學。

黃仁勳強調,這三個行業的市場規模都將非常龐大,“單是人形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就已經足夠龐大。”黃仁勳說。

就職於聯想研究院的技術官羅雪峰分析認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ChatGPT、大模型技術的發佈為英偉達提供了進入機器人領域的契機。此外,過去一年,以特斯拉為代表的行業巨頭對人形機器人和智能機器人的研究與開發進行大量投資,不論是在中國還是海外,許多創業公司開始利用成熟的硬件供應鏈對各類足式機器人或新形態機器人展開研發,其中出現了一些令資本市場興奮的進展。

2023年,英偉達在機器人市場進行緊鑼密鼓且強有力地推進。5月28日,英偉達在COMPUTEX 2023上發佈全新Jetson AGX Orin工業級模塊。根據英偉達官網介紹,該模塊在惡劣環境下可以提供更高級別的計算能力,這意味著在包括農業、建築、能源、航空抗體、衛星等極端環境打造更強勁的機器人有了可能。

Jetson AGX Orin工業級模塊 來源:英偉達官網Jetson AGX Orin工業級模塊 來源:英偉達官網

五個月後,英偉達宣佈推出Isaac ROS和Isaac Sim軟件的全新版本,對感知和仿真功能進行了重大改進,從介紹來看,借助GPU加速的GEM功能(包括視覺里程測量、深度知覺、3D場景重建、定位和規劃等),機器人開發者就擁有了為不同應用快速定製機器人解決方案所需要的各種工具。

2024年,英偉達圍繞具身智能加速佈局。在這一年,英偉達宣佈成立通用具身智能體研究實驗室GEAR(Generalist Embodied Agent Research),也在今年3月的GTC大會上,發佈了一系列重要的更新。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英偉達推出了五個全新的Omniverse Cloud API(應用程序編程接口),這些API能夠擴展工業數字孿生應用和工作流的覆蓋範圍,涵蓋整個ISV生態系統。機器人開發平台NVIDIA Isaac(一個由NVIDIA加速庫、應用框架和AI模型組成的AI機器人開發平台)也在繼續更新。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在黃仁勳構建的未來生產模式中,這些平台有可能結合起來,通過機器人之間的互動合作,製造出一系列的機械產品,提供更高效的開發。簡單來說,即未來的工廠里都是機器人,機器人將與機器人交互,機器人將生產機器。

構建全新的機器人生態系統

眼下,英偉達的機器人產業生態“基本盤”已現。

“一段時間以來,我們一直在為機器人技術構建端到端系統。我為我們的工作感到非常自豪。”黃仁勳在2024年GTC演講中說道。根據英偉達官網透露的最新數據顯示,NVIDIA Isaac和Jetson平台等正被超過120萬名開發人員和10000名客戶以及合作夥伴所使用。在CES2024上,包括波士頓動力公司、Collaborative Robotics、Covariant、Sanctuary AI、宇樹科技等都展示了基於英偉達的機器人成果。

“英偉達的目的是建立一個深厚的機器人產業生態系統,一切行動都是為了構建這一生態。通過英偉達的技術和產品,譬如Jetson和其他高性能GPU,加速控製器等,他們也吸引了高校和研究機構購買硬件進行演示和開發,這表明英偉達的硬件和開源以及軟件架構,目前正在被用於機器人開發工作。未來,英偉達可以通過持續的技術迭代和降低成本來完善其構建的產業生態系統,進一步鞏固他們在機器人領域的領導地位。”羅雪峰向澎湃科技分析指出。

另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英偉達最初作為GPU芯片製造商,在人工智能時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位於人工智能產業應用的上遊,是基礎設施關鍵技術的提供者。

“英偉達通過跟產業技術緊密融合,今後一旦深度融合,便形成了難以替代的競爭優勢,相當於建立起本身的護城河,能夠保持企業穩健的發展,這也是英偉達的業務策略。”前述業內人士稱。

會是人工智能時代最大的贏家嗎?

英偉達會是人工智能時代的最大贏家嗎?它會在AI+機器人熱潮中持續獲利嗎?理想是偉大的,現實是殘酷的。就當下來看,這一問題的答案不僅遙遠而且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黃仁勳在台北電腦展上的演講

“英偉達如果在今後未來幾年依然持續保持自身技術優勢,可能還會持續處於行業領先地位。但不確定的是今後市場上是否會出現技術架構更好的公司,所以鹿死誰手也不好說。”一位機器人產業鏈上遊公司技術人員告訴澎湃科技。他認為,英偉達從技術端上確實全球領先,芯片銷量也最高。但在三年後,國內外可能會有新的競爭對手出現,比如大的科技公司如蘋果、微軟等,以及互聯網公司同時也在佈局大模型+機器人生態。

業內人士指出,人工智能大模型本質上是讓人形機器人通過模仿學習和強化學習,從少量人類演示中學習,模仿的是人的行為習慣。要想在真正意義上達到強人工智能狀態的機器人,需要研究透人類的意識是怎麼產生的,而這可能需要很久的時間,或許三年時間遠遠不夠。目前,無論是工業機器人還是民用、特殊用途的機器人,都沒有在本體上廣泛使用英偉達芯片。相反,在智能訓練階段可能會使用這些芯片作為服務器。

前述分析人士指出,機器人目前並不需要大量使用英偉達的加速芯片,這些芯片主要適用於大模型訓練。從機器人投資回報率(ROI)、市場需求來看,高耗能的英偉達芯片不太適合機器人使用,即便其能耗在未來可能會有所降低。

其次,英偉達芯片的價格在市場中仍較為昂貴,尤其是在作為控製器使用時,可能與當下機器人市場需求並不匹配。機器人需要的是嵌入式、實時、非線性控製的解決方案,而英偉達芯片更擅長計算和大模型,這與機器人的技術需求不一致。

“我們期望英偉達能夠開發出高性價比、適用於小模型的芯片,而不是目前主要針對大模型和大數據等產品。”前述分析人士指出,長遠來看,機器人的智能化和使用高級芯片是一個必然趨勢。但這需要業界對機器人的理解有更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