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盛利:中提琴專業在上音的“老中青”傳承

在絃樂家族里,中提琴既是優雅低調的歌者,也是高低音區之間不可或缺的粘合劑。而在之前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中提琴一直受到大眾的誤解,也鮮少有獨奏的機會。近年來,中提琴在國內外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不少青年中提琴演奏家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

上海音樂學院中提琴教授盛利見證了中提琴在國內的發展。6月13日,盛利教授創作的《中提琴演奏與教學》在城市音樂會客廳鏡廳舉行,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馮磊,本書作者盛利教授,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總編輯陳欣和相關師生,在中提琴溫潤豐富的琴聲和盛利教授的分享中,共同見證上音中提琴專業近年來的發展。

“新書從準備到付梓,前後花了七八年時間。”盛利表示,對演奏者來說,要把多年豐富的演奏經驗總結、梳理變成文字,是另一種挑戰,而這對於學科的發展和建設確是至關重要。盛利認為,這本書有助於加深對於中提琴技術認知、音樂理解深度,也會收穫多元思維能力和對於教育理論內容的進一步思考。

新書發佈現場,上音中提琴學生馬晨、王雨濛、林怡秀、吳承展和鋼琴學生袁瀟帶來中提琴四重奏皮亞佐拉的《咖啡館1930》和中提琴獨奏帕格尼尼《中提琴大奏鳴》。在新書發佈前,盛利教授接受了澎湃新聞的專訪。

盛利(攝影 李乃馨)盛利(攝影 李乃馨)

用八年逐步搭建起中提琴教學內在構架

1995年,盛利考入上海音樂學院中提琴專業,師從沈西蒂教授。作為上音第一位中提琴專業教師,沈西蒂被視為“拓荒者”,為中提琴專業走上獨立邁出了關鍵的一步,讓中提琴在絃樂專業中擁有了自己的話語權。在她的培育下,上音中提琴專業發展迅速,形成“大中小一條龍”的教學體制。2002年,盛利作為上音中提琴專業第一位碩士研究生畢業留校,又讓中提琴專業邁上新台階,將原先“大中小一條龍”的教學模式延伸到研究生教育層面。隨著多次在世界頂級中提琴比賽中奪得桂冠的沈子鈺同學考入上海音樂學院攻讀博士並順利畢業,成為上音第一位獲得中提琴博士學位的學生,至此,上音中提琴專業形成了“小-中-大-碩-博”更為完善的一體化培養模式。

“想要壯大一門樂器的發展,師資非常重要,這也是我研究中提琴教學、編寫教材的驅動力,”盛利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介紹,過去,中提琴的教學一直靠小提琴教師“扶持”,缺少專門的師資和系統的教材。在《中提琴演奏與教學》一書里,盛利花了八年的時間,從演奏技法、曲目、教學理念與教學體系等部分著手,逐步搭建起中提琴教學的內在構架,這其中既包含了他多年的教學經驗,也不乏他參加每一次國際比賽、研究每一位中提琴演奏家和教育家的心得。

“即使同為絃樂家族,有著很近的血緣,但是‘隔行如隔山’,用小提琴的方法來教中提琴,還是存在一定的缺陷。”盛利說,從訓練方式來說,中提琴借鑒了克萊采爾、卡爾·弗萊什音階等小提琴教材體系的同時,與中提琴的教育體系相結合,在培養學生的時候“並駕齊驅”。

其實,在學習中提琴之前,盛利接受了多年的小提琴專業訓練。剛剛接觸中提琴的時候,他感受到不同於小提琴的音區和發音特質,“大約一兩週以後,我對中提琴就已經很熟悉了,好像它和我有一種緣分。在我的認知里,中提琴的聲音非常優美和溫和,這也成為我繼續學下去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上音,也有不少學生是從小提琴轉到中提琴學習,在盛利看來,中提琴的演奏方式和小提琴有很大的差別,“由於琴弦的粗細、音箱的大小、音區的高低,造成了演奏法上的一些不同,從樂器的專業角度來說,哪怕有一點差異,也會造成本質的變化,”盛利說,從小提琴轉到中提琴,如何在保證中提琴醇厚的音色基礎之上拉得清晰靈巧,是一門學問,“近年來,我們在這一方面的研究應該稱得上頗有成效。”

中提琴是四重奏的粘合劑,卻又時常被忽略

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小朋友選擇學習中提琴,在盛利看來,這樣的選擇或許有現實原因,但也體現出中提琴本身的魅力,“從認知到熟知到熱愛,小朋友選擇學習中提琴,都是經過多方面考慮的,有些孩子是真的喜愛中提琴的聲音,覺得小提琴有些刺耳,大提琴過於低沉,而中提琴的聲音溫暖柔和,最接近於人聲,有評論家還形容,中提琴有著‘天鵝絨般的聲音’,”盛利說道,“每種樂器都有自己不同的魅力。”

追溯曆史,中提琴早在16世紀中期就已誕生,但直至20世紀才走上正軌,邁上獨奏舞台。“事實上,在絃樂家族里,是先有中提琴,再有小提琴和大提琴,”盛利說,中提琴經曆了曲折的發展,直到19世紀才真正地進入交響樂團。19世紀後期,在柴可夫斯基、舒曼、勃拉姆斯、德沃夏克等人的室內樂作品中,中提琴聲部豐富的藝術表現潛力在絃樂四重奏中得以全面發揮。

盛利最近出版了《中提琴演奏與教學》盛利最近出版了《中提琴演奏與教學》

在四重奏里,中提琴位於中音區,往往充當著粘合劑的作用,卻又時常被忽略,“一個原因就在於,過去那些偉大的音樂家們為中提琴創作的獨奏曲比較少,樂器的獨奏越少,受到的重視程度就越低。作為一門學科,它需要通過大量優秀的作品得以在舞台上呈現與推廣,”盛利解釋道。而近年來,國內外越來越多的作曲家開始重新發現這種樂器的魅力,出現了不少為中提琴創作的作品。例如,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作曲家徐孟東為中提琴創作了大型管絃樂組品《交響幻想曲》,將民族韻味與現代技法相結合,多次在北京與維也納等國際藝術節上奏響。與此同時,一批年輕的中提琴演奏家出現在國際舞台上,讓這門樂器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2022年,梅第揚赴任柏林愛樂樂團中提琴首席,成為這個世界頂尖交響樂團中的首位中國籍首席演奏家。

樂器的發展離不開傳承。盛利還記得,自己當年被沈西蒂教授帶入了中提琴的世界,如今,作為上音中提琴專業的中流砥柱,盛利也帶出了一批優秀的中提琴專業人才,這些年輕人在國際大賽中頻獲佳績。

國際大賽獲獎者、上音首位中提琴博士生沈子鈺,12歲時,她進入上海音樂附中,從小提琴改學中提琴,她形容這是“機緣巧合”,正是恩師盛利讓她接觸中提琴並進行深入學習。15歲時,沈子鈺在英國特蒂斯國際中提琴比賽30歲以下組中獲第一名,成為該賽事史上最年輕摘得桂冠者,如今,她作為獨奏家和室內樂演奏家參加各大國際頂尖音樂節。“中提琴看上去溫厚老實,其實可以展現出多元的風格——比如瘋狂、細膩、微弱的音色,也可以很孤獨,”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擴充中提琴曲目庫,讓更多人感受這件樂器的美好。

“中提琴的音色略帶一絲憂傷,又不失剛毅,可以表現憂鬱,也可以傳遞歡快和美好。中提琴可以讓人從內心深處感受到最直接的美,因為它最接近我們的人聲,”盛利說道,他希望有更多的人走進中提琴的世界,從而壯大國內中提琴演奏的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