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保險公司再下調預定利率 消費者應理性決策 避免“炒停潮”誤導

近日,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從業內獲悉,部分保險公司將於6月30日正式停售3.0%的增額終身壽險,並將於7月1日上市預定利率2.75%的增額終身壽險,並且新產品已經報備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下調距離上一次保險產品預定利率從3.5%調至3%僅過去一年。去年3月,監管就組織了保險行業協會以及23家人身險公司於三地召開座談會。其中一個調研重點就是:降低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對公司和行業的影響以及對降低負債成本、提高負債質量的意見和建議。不到一個月後,監管再次發出窗口指導信號,要求下調壽險新開發產品定價利率。

隨後,各大保險公司紛紛宣佈在2023年的7月底正式下線3.5%預定利率產品。而在產品預定利率下調不到一年的時間,又有險企決定將產品預定利率進一步下調,切換至2.75%。

圖片來源:IC photo圖片來源:IC photo

有利於減少利差損風險

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瞭解,此次產品預定利率下調並不是應監管要求,而是險企主動為之。有業內人士認為,此次部分保險公司下調產品預定利率有利於減少利差損風險。而此前在監管指導下的預定利率下調也同樣是出於對利差損風險的擔憂。

近年來,我國進入低利率環境,銀行存款利率經曆多輪下調,目前,我國存款利率已經進入了“2”時代,而在此背景下,保險公司也已經在去年全面下架了3.5%預定利率產品,並重新上線了一批3.0%預定利率產品,僅一年,又有保險公司選擇再一次將產品預定利率與存款利率“同頻”。

據悉,此次部分保險公司下調產品的預定利率主要是出於為符合公司風險管控要求。曆來,利差損風險是危害保險公司健康運營的頭號“元兇”。

利差損風險是指保險資金投資運用收益率低於有效保險合同的平均預定利率而造成的虧損。簡單來說,就是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不能覆蓋資金成本。利差損風險可能影響保險公司的現金流和償付能力,進一步導致保險公司運營難以為繼,危害保險公司和投保人的利益。

這種風險主要產生於壽險公司經營中的資金運用領域,尤其在我國,保險資金運用中債券類投資占比較高,約四成左右;權益類投資占比則較低,通常在10%—20%之間。在市場低利率環境中,保險投資端壓力增長不可避免,利差損風險也隨之增長。

海通證券在研報中表示,由於保險資金配置中定期存款、債券和非標固收資產的收益率水平均與利率水平強相關,因此以固收資產為基本盤的配置結構決定了保險公司經營對利率環境的高敏感性。

從2023年我國保險業整體的投資收益率來看,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年末,保險資金運用餘額為28.16萬億元(包括獨立賬戶和非獨立賬戶,不含部分風險處置機構),同比增長11.05%;2023年的財務投資收益率為2.23%,綜合投資收益率為3.22%。

而這兩項數據都處於十多年來的低位。其中,2.23%的財務投資收益率是2008年以來的最低數值,也是2008年之後首次降至3%以下;3.22%的綜合投資收益率,則是2011年以來的“次低”,僅好於2022年的1.83%。

A股五家上市保險公司中,2023年,中國人壽總投資收益率為2.68%,同比下滑1.26個百分點,在投資金額同比增加6083.91億元的基礎上,中國人壽報告期內總投資收益同比減少457.83億元;中國平安總投資收益率3.0%、同比增加0.6個百分點,綜合投資收益率3.6%,同比增加0.9個百分點;中國人保淨投資收益率下滑0.6個百分點至4.5%,總投資收益率下滑1.3個百分點至3.3%;中國太保淨投資收益達777.39億元,同比增長2.3%,其淨投資收益率達4.0%,同比下降0.3個百分點;新華保險總投資收益率為1.8%,淨投資收益率為3.4%。

消費者應理性選擇 避免“炒停潮”誤導

值得注意的是,業內認為,在整體低利率的環境下,增額終身壽這類保險產品依然具有明顯的保值增值優勢,增額終身壽鎖定固定利率,基本保險額度按約定比例逐年遞增,並且固定利率計入保險合同,具有確定性,對有中長期儲蓄意願的消費者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

不過,對於消費者來說,需要謹慎看待每次壽險產品預定利率的下調後引發的“炒停潮”,人身險產品預定利率下調的消息發佈後,不少保險營銷員都會在朋友圈、微博、小紅書等社交平台中發佈“xx%預定利率增額終身壽險產品即將停售,建議消費者抓緊‘上車’,趕上這一輪高收益”諸如此類的話術。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何小偉表示,“炒停售”是保險公司常見的營銷策略。“消費者往往對產品不是特別敏感。雖然監管有禁止‘炒停’的規定,但這一類宣傳語往往在朋友圈出現,現象廣泛、監管成本高,很難禁止。”

對此,有業內專家提醒,保險產品的本質是風險保障,而不是投資理財,消費者不應該為了過度追求收益而盲目購買保險產品。增額終身壽險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身故或全殘保障,消費者應充分考慮該產品的流動性問題,其3%的預定利率並不代表增額終身壽險的實際收益率,提前退保還可能出現損失。

以對預定利率高度敏感的增額終身壽為例,增額終身壽作為儲蓄類保險產品,其通常具有較長期限的封閉期,根據不同的條款,通常封閉期在5年到10年左右。而這也是與銀行存款等儲蓄方式最大的區別之一,增額終身壽適用於5年或者10年以上的中長期儲蓄規劃,如果是短期內就要使用的錢,不建議選擇保險產品。

與此同時,在產品預定利率下調前雖然會出現一波銷售熱潮,但在後續,產品預定利率下調之後,如何調整策略,適應產品吸引力降低的狀況還需要各家保險公司積極應對。何小偉認為,“‘炒停’策略固然會發揮一定作用,帶來銷量,但更進一步,中小型保險公司更需要考慮失去‘高定價利率’這個賣點後,公司該如何發展。”

(作者:孫詩卉 編輯:張華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