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院魅影》已在上海排練一個月,倫敦西區之外唯一原版
時隔20年,原版音樂劇《劇院魅影》將於今年8月重回上海大劇院。過幾天,該劇在中國乃至全球的國際巡演即將在深圳開啟。早在今年年初,原版《劇院魅影》就公佈了國際巡演計劃,這將會是在倫敦西區之外全球範圍唯一上演的原版“魅影”。
由於全球巡演首演首站就在中國,劇組將全程排練都選擇在中國完成。5月中旬以來,製作團隊和所有演員陸續抵達上海。在完成了在上海為期4個星期的第一階段排練之後,劇組6月13日在藝海劇院排練廳首度公開亮相。
執行導演雷納·弗瑞德和執行編舞丹妮·貝瑞,攜“魅影”喬納森·洛斯莫夫、“克里斯汀”格雷絲·羅伯茨和“勞爾·沙尼子爵”馬特·利西與媒體見面,並呈現了全劇最為高潮的一幕“狂歡夜”。再過3天,整個劇組就將轉戰深圳濱海藝術中心,開啟接下來兩週的舞台排練合成以及首演前的綵排工作。
原版劇組在上海排練4周將轉戰深圳
“劇組已經在這個排練廳排了四周,馬上就要轉場去深圳。”站在上海藝海劇院排練廳,執行導演雷納·弗瑞德介紹說,“這次的卡司也是非常有趣,融合了我們重新歸來的一些老卡司和一些新的卡司成員。老卡司是因為三年前疫情而不得不停止國際巡演的這樣一批演員,包括我們此次的魅影和子爵,當然也有我們的格雷絲·羅伯茨,她是第一次加入我們,扮演克里斯汀。新舊卡司在一起有摩擦出一些非常不一樣的火花。在排練期,我們有看過之前從未看到過的化學反應。
就在剛過去的端午假期中,深圳濱海藝術中心已開始了緊張的裝台工作,按計劃,此次深圳濱海藝術中心的裝台日程僅為8天,相比以往,節約了一半以上的時間。
眾所周知,《劇院魅影》的技術難度是行業天花板級別,前期技術團隊需要對劇場進行至少3次的技術考察,包括圖紙檢測、現場結構勘察、承重計算等等,而實際的技術裝台也通常需要20天以上的時間。
但這次中國演出,國際巡演在中國的落地和轉場都變得更加緊湊,前期工作至少壓縮了一半時間。這也得益於去年中文版《劇院魅影》的全國巡演,不少劇場已提前進入實戰演練。
諸如深圳濱海藝術中心早在去年中文版全國巡演時,就與外方團隊在技術內容上完成了部分對接,在中文版巡演之後,又對裝卸台流程進行了細緻的複盤,優化流程分工。22輛集裝箱設備在一天內就完成了卸貨,而在以往,這往往需要分三個時間段分批進場。
國內其它巡演劇場也都獲得了外方“快速通道”認可,巡演轉場效率提升,為實現更多城市、更多場次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
“排練廳見習生計劃”培養行業人才
從中文版的製作到原版國際巡演,“魅影中國計劃”已經持續五年,培養了一批核心工種技術人員,實現了製作全流程的本土化。而這一次,原版劇組在全球巡演前,將全程排練落地中國,以上海和深圳為排練地點,更是為國內的音樂劇行業提供了一次“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學習機會。
在上海排練期間,是上海文廣演藝集團還嚐試了一次“排練廳見習生計劃”,這也是他們打造音樂劇全產業鏈過程中的一次創新實踐。
這一計劃面向相關專業的在讀學生開放此次排練廳見習機會,希望讓有誌於從事音樂劇行業的年輕人,有機會近距離感受和學習這部經典巨製的排練過程。
讓主辦方有些意外的是,報名情況十分火熱。最終入選的十餘位見習生,教育背景也呈現出國際化的特點。他們中既有來自上海音樂學院、上海戲劇學院等國內音樂劇人才培養的重點院校,也有就讀於伯克利音樂學院、布朗大學、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等海外名校的學生,利用假期回國見習,此外還有北京舞蹈學院的學生從北京專程趕來。
上海音樂學院的音樂劇聲樂碩士研究生丁浩原就是其中之一。他正考慮將《劇院魅影》作為自己的論文方向,而這次難得的見習機會為他提供了寶貴的一手資料。劇組演員也讓對對“敬業”、“專業”有了更具象的認識。
就讀於伯克利音樂學院的楊嘉瀅,則從這些優秀演員的身上,學習到了如何在劇本的留白處“填空”,“記憶最為深刻的是,演員們和製作團隊對每一個細節的執著,執行導演雷納不止一次地強調《劇院魅影》就是一部關於細節的音樂劇。”
作為製作方,上海文廣演藝集團表示,“魅影中國計劃”在5年間見證了中國音樂劇從演員到製作到市場的成長,也提升了中國音樂劇行業製作國際標準劇目的能力。諸如此前在中文版《劇院魅影》中擔任音樂總監的趙繼昀,就受到了外方的高度認可,成為了今年原版國際巡演的音樂總監,這在“魅影”曆史上極為少見。
但面對熱辣滾燙的國內音樂劇市場,人才的培養速度已跟不上劇目產量的倍增,不僅演員供不應求,成熟的核心創作人才也是捉襟見肘。在此情形下,行業的發展重心又重新回歸到了人才的培養。“見習生計劃”也是其中嚐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