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IMD:歐洲經濟的脊樑在於中小企業而非大公司

郝倩/發自瑞士洛桑

昨天對話了David Bach,瑞士IMD國際管理髮展學院戰略與政治經濟學教授,即將於今年9月上任IMD院長。我問了一個長期困擾我的問題,就是歐洲的產業競爭力到底在哪裡。最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嘲笑歐洲產業垂垂老矣,沒有未來。

Bach教授笑了。他說,質疑歐洲產業競爭力的美國人,是不是正在一邊通過Spotify聽音樂,一邊嘲笑歐洲人?可spotify是一間歐洲公司。

“說歐洲產業沒有競爭力的,這個說法本身就是錯誤的。”他說,如果你看IMD全球競爭力排名,你會發現,很多歐洲國家,瑞士,丹麥,瑞典,芬蘭,荷蘭都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國家。哪怕你是一個超級牛的芯片公司,依然離不開歐洲的阿斯麥ASML。

Bach認為,有一些根本的信息被我們忽視。那就是歐洲經濟的脊樑,並不是航母級國際化公司,而是中小企業。雖然歐洲也有優秀的國際化企業,例如丹麥的生物製藥公司諾和諾德(Nono Nordisk,歐洲市值最高企業),其他大型的歐洲製藥公司,或者是食品大鱷雀巢。

歐洲更多的創新其實是來自中型企業。很多企業有創新突破,卻可能上不了頭條,也入不了FT的法眼。但是他們是很多產業的關鍵供應商。他們在自己的“窄域”可能是最優秀的,無論是醫療科技,關鍵配件,精細化工,精細機床。歐洲的創新,沒有美國那麼光彩耀人,指數化增長,但中型企業一直在堅持創新,這才是歐洲經濟的脊樑。

Bach認為,美國可能生產大量的“財富”,但這些財富的分配極其不均衡。歐洲,則是生產“全世界最富有的窮人(the richest poor people in the world)”。這意味著歐洲的公平有自己的特色,從對公立教育,公眾醫療體系的重視程度就可以看出。一方面,工人的權益本身也是受到“保護“,讓企業裁員沒那麼容易。這都是為了保障大眾的生活更有”安全感“。另一方面,歐洲企業也更有意願投資自己的員工,為他們做培訓,讓他們更好的適應崗位以及得到提升。美國則不會這麼想,他們會首先想到,如果我投資了我的員工,他跳槽了,我不是虧了?結果就是,歐洲的企業員工忠誠度更高,跳槽率更低。

在歐洲,這種對員工的培訓,忠誠度的文化,對於堅持創新的中型企業而言是至關重要的。

就像你看美企經常會給高管發豪華大禮包一樣的工資獎金。然而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對高級管理者發放高薪資原本沒錯,但總要有個限度。”

“從整個社會的角度而言,中型和小型企業的繁榮,是社會收入更公平分配,大眾生活品質提升的一個前提。”Bach對新浪財經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