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劉守英:土地要素市場化改革最核心的是不同主體權利平等 | WeTalk

文|新浪財經 劉麗麗

從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到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作為知名土地問題專家,劉守英的研究一直緊跟改革步伐。

他被視為走進真實世界的學者,不看“二手”材料,堅持深入農村調研,叮囑學生“人”比數字更重要。北京大學國發院教授周其仁稱其為“堅持在真實世界從事第一手調查,堅持在真實前提下探究圍繞土地行為的邏輯。”

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守英出生在湖北洪湖的農村,親曆了從鄉村到城市的轉型,給他的研究方向、治學方法奠定了底色。

在他看來,持之以恒地關注農民,對中國農業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經濟學的研究不能太物質化,核心還是要回到人的改善上。”劉守英這樣說。

在2024年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畢業典禮上,劉守英對學生們說:“你們要應對的大事件是,必須向傳統發展模式告別。”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近日舉辦《要素市場化改革》出版發行暨深化改革座談會。會議期間,新浪財經對話劉守英,再談土地、數據等要素市場化改革。

以下為新浪財經《WeTalk》欄目對話劉守英主要內容:

土地要素市場化改革要不同主體權利平等

《WeTalk》:土地要素市場對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有什麼意義?

劉守英:全面深化改革最核心的內容就是要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高標準市場體系最主要的表現就是要素市場化。只有要素市場建立起來,才能夠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

土地要素市場為什麼重要?在上一輪經濟發展過程中,包括工業化和城市化,實際上是利用了土地作為資本的作用,所以中國的土地要素市場是非常獨特的。土地一級市場由政府來掌控,土地的級差收益也是由政府獲得,成為資本的最重要來源。

帶來的問題是什麼?這個要素市場是不完整的,不完整的表現在於,城市和鄉村對土地的發展權利是不一致的,城市有土地發展權利,但農村缺乏土地發展權利。土地要素市場改革,應著眼於怎樣建立一個平等的利益共享的有利於城鄉共同繁榮的土地要素市場。

《WeTalk》:《要素市場化改革》一書對集體建設用地制度改革提出了建議,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劉守英:集體建設用地,在土地要素市場裡應該跟國有建設用地一樣。土地的兩個主體應該平等地使用土地從事非農建設,平等獲取土地級差收益。所以集體建設用地進入市場最主要的實現形式是什麼?就是農村能夠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從事非農建設,包括從事工業建設、產業建設,以及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融合,還有鄉村振興的用地。也包括城鄉融合過程中,一部分的集體建設用地可以用來從事像租賃房、保障房,以及農民住宅市場化的建設。

土地要素市場化改革最核心的內容,就是不同主體使用土地的權利平等、利益平等、公平公正。包括農民能夠分享到土地資產收益的好處,利用集體建設用地來獲得發展權利。實現城鄉土地市場一體化,統一的土地權利,統一的土地市場,還有土地收益公平分配分享。

數據要成為新發展動能需要兩個條件

《WeTalk》:目前數據要素市場化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劉守英: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的核心是尋找新的發展動力。上一輪發展的主要動能是土地,就是通過土地要素,通過土地的資本化來推動經濟高速發展,但現在土地動能已經衰減了,過去以地謀發展的模式已經衰減了,現在需要尋找新的動力。

新動能最主要的動能就是數據如何成為生產要素,成為新的發展動能。數據要成為新的發展動能,最主要的就是數據如何界定產權,數據如何進行要素交易,然後如何將數據從資源變成資產和資本,這一塊是非常重要的。

現在數據已經是一個要素,但事實上要成為要素,必須有對數據產權的合理界定,要發展發育數據要素市場,這兩個建不起來,數據就不能成為新的發展動能。

數據交易不一定都通過政府交易平台來實現

《WeTalk》:數據的產權界定和市場交易需要注意什麼問題?

劉守英:《要素市場化改革》一書裡實際上談了很多數據權屬、要素市場,數據如何成為資本的問題,這是非常重要的。要注意的是,要推動數據的要素交易,提高數據的要素價值,一定要認識到數據的特殊性。數據有跟其他要素不一樣的特性,有非常特殊的地方,數據具有無限性、易複製性、非均衡性等特性,它的產權界定與交易就非常複雜。

在數據產權界定的時候,一方面要借鑒其他要素產權界定的一般規律,比如產權界定要清晰,但同時也要解決消費者隱私如何保護,公共數據產權安全性,政府數據產權到底如何去保障等問題,只有這些問題解決好了,才能進入市場。

因為數據本身很獨特,數據要素市場是否跟其他要素市場一樣建立公開的市場交易形式,也值得去研究。比如,現在很多是企業自己積累的數據,這些數據是否一定要通過市場交易平台去實現價值?

各個不同主體之間的數據交易,不一定都是通過政府的交易平台來實現。原因就是數據的交易特性是不一樣的,有很多市場平台積累這些數據,這些數據如何實現交易價值,它的市場特性應該是多樣化的,根據數據依託的組織特徵形成多樣化的市場交易模式。

生成式人工智能帶來能力、價值、公平問題

《WeTalk》:您如何看待AI對數據要素的影響?

劉守英:現在一直講數據要成為生產要素,希望它能夠推動經濟發展,但數據的價值在帶來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要關注的倫理等問題,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實際上帶來大量的倫理問題、價值問題、公平問題。

現在的人工智能還依託於人的主導和人們積累的知識的數據算法和算力。當人工智能在自身積累數據,形成新的知識體系以後,會不會替代人,或者形成跟人腦競爭的決策模式,這些都是要研究的。

在討論數據要素市場的時候,一方面是要考慮它對發展的作用,另外在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時,也要考慮到倫理、價值、公平等方面,要提前同步開始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