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商學界精英雲集2025博鼇新浪財經之夜:共話AI與消費新動能!

文 | 新浪財經 劉麗麗

3月26日,新浪財經攜手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第一財經,聯手打造新一季博鼇夜話。作為博鼇亞洲論壇期間影響力最大的夜話品牌活動之一,新浪財經之夜活動已成功舉辦12屆。今年活動的主題為“未來在場:AI驅動與消費新動能”。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AIR)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亞勤、全球化智庫(CCG)創始人兼理事長、國務院原參事王輝耀、腦虎科技創始人&CEO彭雷、百度集團副總裁袁佛玉、遠東控股集團創始人、董事局主席蔣錫培、新氧集團董事長兼CEO金星、蒙牛集團副總裁楊曉君、著名經濟學家馬光遠等重量級嘉賓分享了真知灼見。

(新浪財經CEO鄧慶旭)

鄧慶旭:政府決策鏈條的敏捷反應,是我們自信的來源

新浪財經CEO鄧慶旭代表主辦方致辭。他表示,今年的博鼇亞洲論壇氛圍比往年更好,這種變化背後是信心的體現。在他看來,這種信心來自四個方面:第一是以DeepSeek為代表的中國新技術湧現。第二是我國各級政府的決策鏈條反應非常敏捷反應,這是我們信心的重要來源。第三是來自中國人的底層性格——勤勞、樸實、有智慧。第四是雖然大環境的不確定性比較多,但中國政府堅持改革開放。

“談AI驅動也好,談消費也好,如果沒有信心,消費是不可能改善的”,鄧慶旭表示,有信心就有希望,需要我們做好自己的事,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劉俏)

劉俏:增長是解決一切問題最堅實的基礎

如何從不確定性走向確定性?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劉俏發表了主題為“從國際到國內預測經濟走勢,中國如何更多參與全球資源配置?”的演講。劉俏在演講中表示他“看多中國”,原因非常簡單,因為現在政策的確定性已經變得非常高。

劉俏舉例稱,從去年的9·26到現在,中國宏觀政策的範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反映在三個方面:一方面是基調發生變化;二是側重點發生變化,從以前的生產到現在的消費,是往需求方面轉型;三是政策工具方面將會推出一些創新。

他談到,中國的消費去年可能大致50萬億不到,若直接用財政政策精準地來提振消費,假設消費能夠多增加兩個百分點,從50萬億多增加2個百分點,這種情況下它就貢獻了中國GDP增長的50%~60%,“也就是我們會把多餘的GDP的增長點奪回來,外資機構預測我們是4%,多了一個百分點就是5%,2025年這個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劉俏認為,需要重新構想增長,因為增長是解決一切問題最堅實的基礎。“現在是全球碎片化的時代,可能我們需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最大的一個標誌就是增長,一定要保持穩定的增長。”

他指出,從中國的角度講,未來一段時間尋求增長的源泉很簡單,未來的節點領域、節點行業主要在兩個地方。一是科技革命催生出的一些戰略新興產業或者是未來產業,二是傳統的領域因為制度扭曲,生產率被壓抑住了,但是通過改革,提升資源配置效率,這種情況下它能帶來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

劉俏還談到了現象級的電影《哪吒2》,他認為,中國經濟面臨再平衡,再平衡意味著消費要提升,而消費提升更多來自於服務消費,中國有很好的文娛節目,有很好的消費增長空間,《哪吒2》證明了這一點,讓大家對未來中國經濟結構實現再平衡充滿著期待、充滿著信心。

(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亞勤)

張亞勤:閉源系統可能會領先,但開源生命力更強

如何迎接洶湧澎湃的人工智能新浪潮?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AIR)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亞勤發表了主題為“從技術到產業變革,如何搶占下一代經濟製高點?”的演講。

關於大模型到底是開源還是閉源,張亞勤表示兩者都會存在。在PC時代,80%是閉源的,Windows就是閉源的;移動時代反過來了,安卓是開源的,iOS是閉源的;而到了AI時代,至少80%是開源的,20%是閉源的。

他提到,“這是整個技術發展的大趨勢,閉源的系統可能會領先,可能在開始的時候效果會好一些,但是開源本身的生命力更強,這是我們整個產業發展的趨勢。”

五年、十年之後大模型還是現在這樣的架構嗎?張亞勤認為,未來將是完全顛覆性的。現在這個架構不錯,但有很大問題。比如比起人的大腦,現在的架構效率很低;人是有記憶的,但現在大模型沒有記憶;模型目前也不理解世界,沒有所謂的世界模型。

張亞勤對未來表示樂觀,他認為,差不多15到20年會到AGI,“通用人工智能在95%的任務上面能超過95%的人類智慧。”

(全球化智庫(CCG)創始人兼理事長、國務院原參事王輝耀)

王輝耀:用好AI將培養出更具獨立思考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從追趕到並肩,AI 大模型浪潮下的機遇與挑戰有哪些?如何抓住這波AI紅利,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深度變革,逐浪AI大潮”對話環節,全球化智庫(CCG)創始人兼理事長、國務院原參事王輝耀表示,AI正在深刻改變中國的教育體系,AI的應用將對死記硬背、應試教育產生巨大沖擊,若能正確引導,將培養出更具獨立思考能力的新一代人才,反之則可能削弱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他認為,中國若能善用AI輔助教育,將在人才培養方面形成顯著優勢。

他預測,中國龐大的應用場景可能吸引AI人才回流,就像20多年前的互聯網創業大潮一樣,或將掀起新一輪科技創新浪潮。

(GSMA大中華區總裁斯寒)

斯寒:人工智能還要注意有“刹車系統”

GSMA大中華區總裁斯寒談到,從網絡角度來講,人工智能發展的一個堅實基礎是infrastructure(基礎設施)。但是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又助力了網絡更加智能化,具備效率更高、能源節能、更加綠色等優勢,甚至現在有數字孿生的網絡,可以預測判斷網絡上可能出現的一些安全問題等。

但她表示,僅僅有動力還是不夠的,還要注意有“刹車系統和安全系統”。“我們認為它是一個馬拉松,現在只是早期,但是移動AI時代可能跟移動互聯網時代不同,一方面要有馬拉松的精神,但另一方面,你短跑速度還得特別快,不然你可能直接輸在起跑線上了。”

(腦虎科技創始人&CEO彭雷)

彭雷:神經科學的探索會促進AI進入新階段

腦虎科技創始人&CEO彭雷認為,AI在過去兩年開始進入新時代,已經深刻影響到了每個行業,包括未來行業。他以人工智能跟腦機接口為例,指出人工智能跟腦機接口實際上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沒有最早對大腦的研究不會誕生神經網絡,不會對神經元結構的研究誕生神經網絡的整個算法。“生命科學的探索就是一個慢週期的事情,但是我相信未來的十年、十五年,神經科學的探索對大腦的一些解碼終極的答案,會反過來促進AI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同時AI現在也在助力研究提速。”

彭雷表示,最擔心的是在一些重要的領域里,中國學者跟產業界都有所忽視,教育非常重要,AI for Science。

(百度集團副總裁袁佛玉)

袁佛玉:能否成功利用人工智能進行變革,取決於是否願意實踐

談到AI對行業的改變,百度集團副總裁袁佛玉表示,人工智能本是更底層的一種能力,相信它的改變將面向所有行業和所有人。而真正能夠發生深刻變革的企業可能分為兩類,一類是本身就非常相信人工智能的企業,它們會堅定地將AI視為必須進行的變革;另一類則是面臨發展挑戰和困難的企業,這些企業比其他企業更渴望抓住全新的機遇。

袁佛玉表示,企業擁抱全新機會的信念、信心和決策是更為決定性的因素,最終能否成功利用人工智能進行變革,取決於企業現在是否願意投入、是否願意實踐。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講席教授薑鎧豐)

薑鎧豐:需要培養孩子一些暫時還未完全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技能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講席教授薑鎧豐表示,教育的基本屬性是工具,如果不去做知識性的東西,現在的教育方式就要發生改變,可能需要鍛鍊和培養孩子一些暫時還未完全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技能。

他解釋稱,第一個很重要的技能,是批判性的思維。不是簡單去尋找一個問題的標準答案,而是更多地想“我應該去問什麼樣的問題”。第二個技能是真正原創性的思維方式,能夠把不同領域的知識產生連接的能力。第三個技能是持續不斷地學習能力,去適應外部環境的發展。第四個技能是要學會怎麼樣去使用和適應人工智能。第五個技能是社交能力,真正以人的角度去體驗互動能力。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聯席董事長高海純)

高海純:新能源與AI將形成相輔相成的關係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聯席董事長高海純認為,新能源領域一方面會被AI變革,但另一方面也是AI發展最重要的基石。她透露,傳統電網已無法滿足算力中心的用電需求,特別是在ESG要求和經濟效益雙重驅動下,綠色能源供電的算力中心成為必然選擇。隨著AI普及,未來用電需求將幾何級增長,新能源與AI將形成相輔相成的關係。

在挑戰方面,高海純指出產業端應用AI面臨數據獲取和人才短缺兩大瓶頸。工業數據存在碎片化、孤島化問題,而電網等關鍵數據可獲性低;同時既懂AI又懂產業的“雙棲人才”嚴重不足,製約了場景與技術的深度融合。她呼籲加強跨領域協作,推動AI在能源領域的深度應用。

(數字華夏創始人兼CEO沈健)

沈健:應盡快適應與人形機器人共存的未來社會

數字華夏創始人兼CEO沈健認為,當前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水平具備3歲小孩的身體素質和博士生的智力水平,但尚未具備實際工作能力。他預測人形機器人最終將進入家庭和工廠,但這一過程可能需要10年左右時間。

沈健建議,公眾應盡快適應與人形機器人共存的未來社會。同時他強調,人形機器人本質上仍是為人類服務的工具,其終極目標是提升人類生產和生活效率,而非成為威脅。

(第一財經傳媒有限公司總編輯楊宇東)

楊宇東:在促進消費方面還有很多文章可做

面對消費慾望低迷,如何提升消費能力、意願和層級,發出提振消費市場信心的最強音?在主題為“大力提振消費,該從何處發力?”的“圓桌開放麥”環節,第一財經傳媒有限公司總編輯楊宇東表示,從去年的經濟工作會議到“兩會”都出台了很多政策,在促消費的同時真正要提高經濟的活力、企業的回報、就業等,這是個系統工程,“我們也非常樂觀地期待有很多效果產生”。

楊宇東指出,年輕人的消費結構變化特別明顯。“我認為這是一種成熟跟理性的象徵,最後還是有賴於整個社會大經濟運行質量的提升。”他認為,政府在促進消費方面還是有很多文章可以做的。

(廣州醫藥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董事陳傑輝)

陳傑輝:持續加大在老年健康產品和慢病管理方面的投入力度

廣州醫藥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董事陳傑輝表示,在銀髮經濟方面,隨著老齡化加劇和慢性病患者增多,廣藥正重點佈局相關領域,持續加大在老年健康產品和慢病管理方面的投入力度。

(遠東控股集團創始人、董事局主席蔣錫培)

蔣錫培:要想高質量增長,還是要有更多的人就業

遠東控股集團創始人、董事局主席蔣錫培強調,發展經濟肯定是要投資、出口和消費,三者缺一不可。但目前我國基礎設施已經是非常面廣量大,投資也是天文數字,關鍵還是使中國更多企業在全球有競爭力,特別是國家把先進製造業、實體經濟作為最根本的競爭優勢。“這其實就是經濟發展當中的1,後面其他的產業都是0,是有高度共識的。”

另外,蔣錫培指出,要想高質量增長,還是要有更多的人就業。他表示,遠東是民營企業,要和國家同頻共振,招聘員工的時候,殘障人士優先,其次是複員退伍軍人優先,第三是大學畢業生優先,第四是零就業家庭優先,第五是承諾生三個以上孩子優先,第六是本土人才優先,第七是員工子女優先等。

他強調,只有具備更多的就業,同時又能夠更好地提供很好性價比的產品,才能實現這樣的目標。要想拉動消費,還是要穩經濟、穩就業。“跟國家的產業同頻共振才能事半功倍,才能更好地為社會和客戶解決實質性的問題。”

(新氧集團董事長兼CEO金星)

金星:極致性價比是穿越經濟週期的確定性策略

新氧集團董事長兼CEO金星談到,在不確定性當中尋找的確定性就是性價比,這一觀點可以通過蜜雪冰城、瑞幸咖啡、小米汽車等成功案例得到驗證。他認為,極致性價比是能夠穿越經濟週期的確定性策略。

金星指出,在當前中國市場,低價低質是毒藥,模式已難以為繼,而真正實現極致性價比需要突破兩大關鍵瓶頸,企業也必須做到兩點:第一,必須具備全產業鏈整合的能力;第二,形成規模優勢。他預判,很多互聯網平台巨頭可能都會延伸到線下,因為在數字化、規模性方面有非常多的優勢,當互聯網企業補足供應鏈短板後,將形成強大競爭力。

(著名經濟學家馬光遠)

馬光遠:創新最大的問題就是投入不夠

多位嘉賓熱議AI與消費之後,著名經濟學家馬光遠發表了專家點評。他指出,當大家都在談論AI,重要的是應該All in且全面擁抱,“不管怎麼樣,AI的時代來了,”“可能以後所有的事,所有做事的邏輯都跟AI有關係。”

他還談道,中國創新最大的問題就是給的錢不夠,創新最大的問題就是投入不夠。“我們的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剛剛過了全球平均水平而已。”

“在人工智能領域,我們跟美國投入的差距非常大,這是我認為最大的隱患,別的不是問題”,馬光遠還談到創新層面把錢給誰的問題,他表示,把大量的錢給了那些認為可以做事的企業,但有些企業什麼都沒幹,這是最大的問題,“既然小企業幹出成績了,那麼我們得想想,該把創新的資源向誰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