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日報:展望後市,AI算力、AI應用、機器人等方向很可能還會是全年的交易主線之一,可關注半導體設備ETF

4月1日,A股震盪反彈,醫藥生物行業爆發。上證指數收漲0.38%報3348.44點,深證成指跌0.01%,創業板指跌0.09%,北證50漲0.42%,科創50漲0.16%,萬得全A漲0.37%,萬得A500漲0.11%,中證A500漲0.1%;A股全天成交1.15萬億元,上日為1.24萬億。

創新藥板塊突破前高,創新藥滬深港ETF今日盤中突破10月8日高點,從宏觀環境到行業基本面,再到產業政策和市場投資價值,以創新藥為首的醫藥行業迎來多維度改善。行業基本面方面有創新藥企業績超預期、出海數據亮眼等利好;產業政策方面有進一步優化藥品集采政策的意見稿、丙類目錄、全產業鏈支持創新藥意見稿等利好;宏觀方面看國內外降息預期利好研發投入較大的創新藥板塊;市場投資角度看,醫藥估值較低、機構持倉較低、潛在向上空間較大。

年報逐步披露,可以看到創新藥業務收入逐漸成為傳統醫藥行業收入重要來源,對衝仿製藥大單品集采帶來的利潤波動。例如恒瑞醫藥2024年業績強勁增長,主要得益於創新藥銷售的持續放量、以及多個BD出海交易的許可收入貢獻。醫藥板塊反彈背後更核心的原因或是國內創新藥產業鏈技術進步帶來的投資價值提升。例如,康方生物PD-1/VEGF雙抗這樣能夠挑戰一代“藥王”的標誌性事件也進一步證明了國內創新藥的商業價值。(風險提示:個股僅供行業基本面說明,非個股推薦。)

近兩年,國內創新藥的支付環境,出海已經成為創新藥行業最主要的邏輯。支付環境方面,光大證券統計,上海市衛健委提出積極推進本市創新藥納入國家醫保丙類目錄。全國各地均在積極推進創新藥械的多渠道支付覆蓋和支持。3月25日,廣州試點創新藥械“醫保+商保”同步結算,將創新藥械納入商業健康保險保障,進一步邁出創新藥械的多元化支付探索。這些舉措對創新藥市場格局產生深遠影響,有望重塑行業發展軌跡。

出海方面,2025年一季度,中國創新藥License-out交易就達到29單(2024年中國創新藥領域的licenseout交易共有76筆),包括恒瑞、聯邦製藥等藥企與默克、輝瑞等MNC的合作。據統計,2024年全年中國License-out總金額達519億美元,首付款41億美元,全球在研First-in-Class新藥中,24%來自中國企業。據醫藥魔方數據,中國在全球熱門靶點中的貢獻度最高,Top20靶點中有18個靶點的藥品數量在全球占比超過50%。

在今年的2025年摩根醫療健康大會上,美國前FDA局長提到,2024年美國批準的新藥研究申請的分子中,超過50%的分子來自中國。海外買方對中國First-in-class機會的關注度顯著提升,2025年以來中國創新藥出海的整體交易金額也在提升,中國創新藥“研發溢價”正在被全球認可。

2025年美國癌症研究協會(AACR)年會將於4月召開,2025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會將於5月底召開,預計和去年相比今年將有更多的國產創新藥重要數據,有望為創新藥板塊持續帶來正面催化。隨著產業政策和集采政策的不斷優化,板塊盈利和估值有望迎來雙升。同時,人工智能的賦能有可能進一步打開板塊的情緒和估值抬升的空間。覆蓋三地優質上市創新藥企的創新藥滬深港ETF(517110)值得關注。此外,醫療ETF(159828)、生物醫藥ETF(512290)也同樣值得關注。

今日科技板塊整體小幅反彈,但內部分化較大。半導體設備ETF(159516)收漲1.84%,通信ETF(515880)、機器人產業ETF(159551)則收跌。港股科技ETF(513020)收漲0.63%。

消息面上,上週SEMICON China 2025於上海召開,半導體設備國產替代受到關注。半導體設備商北方華創、中微公司、拓荊科技等積極推出離子注入、刻蝕、沉積等新產品,持續擴張國產設備版圖。此外,新凱來攜四類、三十餘款半導體設備首次亮相,引起業界廣泛關注。華泰證券稱,從展會上瞭解到,國產設備公司訂單展望樂觀,並認為在下遊需求旺盛、地緣政治風險的催化下,設備國產化率將有望穩步上行。(提及具體公司僅為說明行業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下同)

光模塊/光通信方面,據華泰證券估計,受益於Q1海外800G光模塊總需求的快速增長,該板塊25Q1淨利潤同比將增長92%。後續關注1.6T光模塊導入進展,有望成為新的業績驅動力。不過,當前美股受到關稅不確定性、增長前景下調、通脹前景上調(滯漲風險增加)等影響持續回調,風險可能傳導至A股相關標的。

今年以來,中美頭部科技企業的收益表現出現較大差距,引發“東昇西降”的敘事。據中金公司測算,近期中美科技行業的估值已經快速收斂,納斯達克100和恒生科技的動態P/E之差從去年的極值13.4x收窄至當前的6.1x。而從科技龍頭的市值和淨利潤占比來看(反映科技相對全市場的估值溢價),港股的科技龍頭已經追平甚至超過美股的水平。綜合來看,第一階段的估值修復已經完成,所以後續可能需要重點關注盈利兌現或改善,以及是否有新的增長點/敘事邏輯出現。

來源:中金公司

展望後市,AI算力、AI應用、機器人等方向很可能還會是全年的交易主線之一。感興趣的投資者可以逢低關注半導體設備ETF(159516)、芯片ETF(512760)、機器人產業ETF(159551)等的投資機會。

受益於市場活躍度增加及投資收益提振,證券行業基本面有所提升。據中金公司統計,從已披露2024年業績的證券公司來看,營收同比+7%、淨利潤同比+15%,其中24Q4營收同比+30%、淨利潤同比+97%。拖累項主要是投行業務(-28%)和資管收入(-3%,受到降費影響)。

展望後市,在海內外機構紛紛對國內經濟及市場表達樂觀態度或上修預期的情況下,市場的活躍度和行情的延續性有望保持,形成對證券行業基本面的堅實支撐。此外,政策鼓勵行業內的併購重組,希望建設具備國際競爭力與市場引領力的投資銀行,也可能成為證券行業貫穿全年的一條投資主線。

估值方面,中證全指證券公司指數當前的市淨率為1.45x,位於上市以來/10年/5年的27.67%/32.49%/49.22%分位。感興趣的投資者可關注證券ETF(512880)未來的投資機會。

來源:wind

風險提示:投資人應當充分瞭解基金定期定額投資和零存整取等儲蓄方式的區別。定期定額投資是引導投資人進行長期投資、平均投資成本的一種簡單易行的投資方式。但是定期定額投資並不能規避基金投資所固有的風險,不能保證投資人獲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儲蓄的等效理財方式。無論是股票ETF/LOF/分級基金,都是屬於較高預期風險和預期收益的證券投資基金品種,其預期收益及預期風險水平高於混合型基金、債券型基金和貨幣市場基金。基金資產投資於科創板和創業板股票,會面臨因投資標的、市場制度以及交易規則等差異帶來的特有風險,提請投資者注意。板塊/基金短期漲跌幅列示僅作為文章分析觀點之輔助材料,僅供參考,不構成對基金業績的保證。文中提及個股短期業績僅供參考,不構成股票推薦,也不構成對基金業績的預測和保證。以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或承諾。如需購買相關基金產品,請您關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相關規定、提前做好風險測評,並根據您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購買與之相匹配的風險等級的基金產品。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特約作者:國泰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