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銀證券李明勳主持圓桌討論:人形機器人產業有望成為超越新能源汽車的萬億級市場
5月19日至20日,深交所2025全球投資者大會在深圳舉行。美銀證券中國汽車和工業研究主管李明勳主持圓桌討論,彙川技術董事、副總裁、董事會秘書宋君恩,兆威機電董事、總經理葉曙兵 ,樂聚機器人創始人、董事長冷曉琨,分享主題《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機遇》。

宋君恩: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為超越新能源汽車的萬億級市場
宋君恩指出,如今談及的人形機器人與以往的工業機器人有所不同,當下的人形機器人因融入了 AI 技術,使其具備了更多人的屬性,而過去的工業機器人更多呈現出機器的屬性。
對於人形機器人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宋君恩認為尚處於早期。他將人形機器人的發展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可謂是炫酷階段,雖看似 “花拳繡腳”,但這一階段成功吸引了眾多目光聚焦該領域,儘管在工業領域尚未產生具體作業作用,卻提供了情緒價值。第二個階段,預計在未來兩三年,將湧現出眾多聚焦於特定工業場景、能夠自主完成特定工藝任務的人形機器人公司與應用場景。而第三個階段,則是人們所期望的通用人形機器人階段,屆時它們將多才多藝,如同人類一般,能夠在多種場景和工藝條件下完成作業任務。目前,人形機器人正處於從第一個階段向第二個階段邁進的過程。
宋君恩還提到,儘管當下人形機器人概念火爆,且有望成為未來超越新能源汽車的萬億級市場,但目前仍面臨諸多難點。從行業研究角度來看,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其一為模型問題,全球眾多科研人員都在致力於解決大腦模型以及小腦模型,尤其是小腦 + 運動控製模型。因為機器人在作業時,不僅需要語言和視覺,還需依靠運動,特別是上肢運動來完成任務,這使得模型構建變得極為複雜,目前全球多種技術路線仍在探索,尚未出現能將眼睛、腦和手完美結合的成熟模型。其二是數據問題,構建模型離不開數據訓練,然而當前現實數據較為匱乏,數據積累尚需時日。其三是硬件問題,硬件直接決定了產品成本和可靠性,例如仿生手,在成本和可靠性方面仍有待突破。
不過,宋君恩對人形機器人在工業場景的落地應用持樂觀態度。他認為,諸如簡單的搬運、裝配等特定場景下的特定工藝,有望很快實現。
葉曙兵:人形機器人發展重點從下身到上身,從身體平衡到靈巧的雙手
葉曙兵表示近兩年的機器人產業發展非常迅速,成為最快也是最熱門的產業,無論是美國的波士頓動力、馬拉松比賽還是各種表演都體現了機器人的進步是很大的。而在應用場景上,工業里智能物流、服務業里的清潔整理、導購乃至助老助殘等業務對於機器人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在應用場景這塊領域,機器人有著非常大的市場。
基於類人機器人的展望,其首要核心在與腦的發展,機器人自身的核心部件:腦、眼、手等都需要一個聰明的大腦,全球的機器人研究也都在向空間模型,包括空間物理大模型乃至通用大模型的賽道聚集,腦是發展的根本。
另一個則是關注從腳到手,慢慢向上身發展,去嚐試創造靈巧的雙手。大腦的飛速發展和手也是密切相關的,手也被人稱作小腦,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冷曉琨:國產化率突破90%,人形機器人交付量對標新能源汽車2018年爆發期
冷曉琨表示,人形機器人交付這塊,去年大家都在爭議第一個階段到底有沒有用的時候,2024年底到2025年元旦前後樂聚完成了第100台大尺寸人形機器人的交互,賣給展廳、車廠,基本上第一個論證了人形機器人可以在產業端產生價值。樂聚今年的交付情況,按照一季度大概在300多台,基本上可以對標到新能源汽車在2018年前後的時候,那個時候造車新勢力在2018年前後的交付量是在萬台左右。
關於降本,因為整體成本在硬件上,而硬件成本的降本大家比較清楚,局限在量上,假如量上來之後,價格不是問題,因為最大的核心是產業鏈。冷曉琨說,“之前採訪的時候經常聊到一個數據,2018年我們做第一台機器人,所有零部件都要進口,全球要湊出這麼一台人形機器人,成本300萬,國產化率不足10%。而現在我們在銷售的這款機器人國產化率已經達到90%以上,售價只有幾十萬。”他表示,這種成本已經是指數型的下降,接下來的降本,第一是依靠量的上升,第二是在大模型技能上,技能成本是多少是下一步還需要討論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