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裡人 | 心理治療師安靜解讀「物品的語言」:從使用的物品中,挖掘隱藏的內心

【橙訊】一個人類常識:物品是不會說話的。但仔細觀察會發現,物品其實無時無刻都在發出「無聲的嘶吼」:積塵的物品抗議你太久沒有使用它,天天被你戴在身上的飾品替你釋放著「求關注」的訊息,早就被洗得褪色或日久磨損卻依然在你身邊的物品像老友般安撫你的情緒,這些,都是「物品的語言」。

「每個人用的物品,總會散發著一種跟案主內心很相似的味道。」心理治療師安靜說。在她的新書《物品的語言》中,她也從物品和心理的關係、物品對人過去現在將來的呈現、物品的價值等多方面,帶讀者解讀物品中隱藏的奇妙信號。

安靜  圖:橙新聞

福爾摩斯探物記

採訪過程中,安靜把玩著一隻自己精挑細選的杯子,和我們講解買下它的原因:「它本來是威士忌杯,我雖然不飲酒,但我用它來飲茶,因為它底部的設計,無論如何轉,都不會倒瀉,我覺得很特別,它也與我的茶壺相襯。我喜歡東西有一種統一的感覺,但統一之中又有一些特別,它不是人云亦云,或者是大家都喜歡的東西,可能你一眼望過去,也會覺得很好看,但在我的世界,它是獨特的,這就呈現出了我這個人的特質。」

安靜與她的「愛杯」  圖:橙新聞

你買一件東西時,是深思熟慮還是順手亂買?你使用物品時,是小心珍藏還是隨手亂丟?如果你並不喜歡一件物品,但卻一直在用,你有沒有試圖問過自己為甚麼?其實從你對物品的每一次決策、每一種使用方式中,都能看出你本人的特質。「這麼說是不是感覺很福爾摩斯?」安靜笑,「如果你們有讀福爾摩斯,其實他也是看這些細節。」

安靜從事心理治療行業多年,之中曾赴日本參加整理師訓練課程,如今已是日本整理收納協會一級顧問。之所以會著手寫這本《物品的語言》,是她透過心理咨詢和整理課程,逐漸感受到物品和人的心理之間的關係,而在坊間的執屋整理書中,她還沒有看到深入探究這點的內容。「我希望這本書能讓大家透過物品更了解自己,甚至從自己使用物品的變化,家居擺設的變化中,了解如何讓自己的人生出現變化,這樣既能夠覺察自己,也能對人生多一種掌控度。」

不妨來舉幾個例子:家中裝飾櫃內的內容,往往體現了主人重視的東西,有的人擺放獎狀、獎盃,代表他可能重視榮譽和自己的努力;有的全是水晶,可能是比較迷信的體現;而有的人擺放了不同地方買來的紀念品,代表旅行和體驗對他的重要性。安靜曾到一個喜歡收藏茶具的朋友家中拜訪,在一眾或別緻或昂貴的茶具中,有一個平平無奇的茶具被放在顯眼處,主人介紹稱,這是他爺爺使用過、祖傳下來的茶具,這也透露出主人「重視家人」的潛意識。

筆者不由趁機現場發問:我很愛買喜歡的影視劇、卡通片的相關周邊,這能體現出我的甚麼特質?安靜笑笑回答:「你對一個劇或者一個明星產生了感情,自然就會喜歡與它相關的東西,這其實是很多人會有的愛屋及烏的心理狀態。這樣的人平時也相對比較『大愛』,是很重感情的人。你喜歡它,也喜歡收集與它相關的東西,想讓那些東西都在你身邊,因為你著重這個故事帶給你的情感。」

她想了想補充道,「但同時你的內在世界可能也有另一個面向:似乎你也很渴望被人重視、被人寵愛的感覺。當然,我剛才講到的是內容是針對你個人而言,因為可能和你對話了一段時間,有了一些了解,而不是憑一些物品一竹竿打死一船人。但往往我們透過這些行為模式,有機會看到一個人的內心。」她說。

圖:橙新聞

囤積癖與極簡主義

說到持有物品的數量,有兩個完全相反的極端值得關注:一個是把家裡塞爆甚至影響生活的「囤積癖」,一個是追求空無一物的「極簡主義」。持有物品的數量,同樣體現了人的內心狀況。

安靜在書中提到一個家中被書和紙製品籠罩的個案,當事人是一位中年男性,他家中有數以萬計寫了不少字的紙,明明近乎不再使用,他卻無法將它們丟棄,任由它們佔據家居空間。抽絲剝繭聊下去,安靜才發現男子是當時年代下少有的大學畢業生,「讀書好」和「有知識」是他當年獲得認同感的方式,而這些書和紙則是他眼中知識的載體。「但其實到了這個程度,知識這件東西已經成為了他的負擔,累積越來越多的時候,已經沒辦法再去分類、無從入手了,就會變成他心中壓抑的壓力,解不開的結」,安靜說。

安靜發現,有囤積癖的人士,往往很難面對自己真實的內心世界:「甚至可以說,由於他們不能面對自己真實的內在世界,所以要透過外在世界去填補內在世界。就算是一些世界級的心理學家,想去改變囤積癖的朋友都不容易,除非他們願意接受一些正式治療,但這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因為他首先要逐步認清自己的狀況,承認他家裡的東西很大程度上沒有用。」

如果不願意接受治療,或者沒有條件接受治療,但仍需解決問題呢?安靜認為,有囤積癖的人士還很需要愛人的幫助。「可能陪他一起收拾,他的力量會大一些,如果靠他自己的力量,他每天在家裡都是那樣,就無從收拾了。」

說完「極繁」再來看看「極簡」:雖然過去十幾年歷經多次搬家,日常所處空間的擺設也簡潔大方,乍看好像是「極簡」信徒,但安靜自認絕非極簡主義者:「極簡主義就不會有無用的物品,而物品很多時候是一種紀念、一種回憶的呈現,是過去的感情的記憶體。你重新見到那件物品的時候,會有很多的溫馨思憶湧上心頭,你會記得曾經有過美好的時光,而這些情感會讓你心中感到溫暖。為何一個人會讓這些東西都離開你的生命呢?所以,極簡主義對我來說是切斷所有塵緣,切斷過去,切斷將來的一個行為。」

正如安靜所說,雖然近年來極簡之風盛行,但極簡主義一定不會適合所有人。決定踏上極簡之路前,不妨先捫心自問:我打算為了家中的整潔而「切斷塵緣」了嗎?

圖:橙新聞

辭舊迎新檢視人生

當然,不「極簡」不代表不收拾。安靜發現,她的不少個案狀況好轉後,都會做個大掃除,即當一個人內在的世界清朗了,也會不自覺去清理身邊運作的東西、混亂的或已經不適合的物品。

「有些物品如果我們放在一邊很久,可能它已經發霉、發臭,或者已經腐爛 ,它在我們家中的空間佔據了一個位置,這是我們生活的位置,在我們心中,其實也有一個位置劃分在這裡」,安靜說。另外,人們的心中可能有一些負面的情緒,可能是過去的人、某些事件,某些放不下的心結,而如果一直抓著這些心結,不讓它離開生命,這些負面情緒只會繼續纏繞。

安靜認為,及時處理掉這些帶來負能量的人事物,人們的心中也會變得清爽。騰出了物理和內心的空間後,自然能讓更美好的、適合當下的自己的事物進入,這時如果能學會更珍惜地對待它們,也能愈發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所以物品和我們人的內心是相對應的:我們善待物品,我們處理物品、珍惜物品,同時我們學習如何去善待我們的人生,去珍惜我們身邊的人事物,令我們自己有更加美好的生活和心境。」安靜總結道。而如果想看到更多有趣的案例和安靜的分析,不妨打開這本《物品的語言》細細閱讀。

《物品的語言——心理治療師的手記》

作者:安靜

出版社:P.PLUS LIMITED

出版日期:2022年07月12日

(點擊書封,了解詳情)

採訪、撰文:羅茜

拍攝、剪輯:余宗桓

設計:龔嘉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