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走訪|諾貝爾文學獎以外,畫家高行健的心象世界

【橙訊】2000年,高行健憑藉《靈山》、《一個人的聖經》等著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該獎首位華人作家。其實他除了寫作,畢生更致力於編劇、翻譯、執導,並在畫布上一路揮灑,創作出許多「心象畫」。部分畫作近日在藝倡畫廊(中環空間)展出,十六件作品中,大部分是高行健過去兩年的創作,透露出藝術家在耄耋之年的精神境界。

image.png

「高行健:心象繪畫2023」展覽現場   圖:橙新聞

心象畫:藝術家「內省

心象畫所謂的「心象」,來自夢境、幻想與潛意識,將人類與自然間無可捉摸的「靈魂」,訴諸於繪畫的具體手段,卻不畫身與色,而是虛化心與空,呈現出一種內心的視像。

「高行健畫的山水不像傳統山水,他的畫法是沒有筆觸的,所以看上去很自然,有山有水,但你不會知道它們確實在哪裡,因為這是他『內省』看到的景象。」藝倡畫廊的David對筆者說。有韓國觀眾觀賞《此岸》(2016)一畫時,認為它很像韓國的山水,但畫中地點其實並無指向,甚至是一種夢境,喚起的是觀眾的情感記憶。「所以每個人都可以投射自己的情感在畫中,得到宣洩。他的畫就像鏡像一樣,是他的心象繪畫,也是我們的心象繪畫。」

如小說《靈山》探索自我,在遊盪中尋找心中的樂土,高行健的畫作,常有「人像」與「月亮」等代表追尋及信仰的意象。他在畫集《心象繪畫》自序中寫道:「他的畫作時常出現的身影,男人或女人,或男男女女,乃至於眾生,也就都成了內心的視像,將通常為困境的人生境遇,探索或豁然開朗,乃至於七情六慾,統統加以展示。」山水與人,同樣有形而無實,留下大片想像空間。有外地觀眾觀展後說:「看完覺得很震撼,確實感覺到尋找與迷茫的意念,也有種要繼續努力追尋的念頭。」

image.png

 高行健作畫手法獨特,「地點」並不存在,每個人都可以在畫中投射自己的情感記憶   圖:橙新聞

首現人月融合景象 寓意找到追尋之處

David表示,是次展出的大部分是高氏的新作,數幅為過往作品。「兩者有兩大分別,一是尺寸大小,因為他年事已高,所以繪畫的作品開始比較小;第二是他開始繪畫一些以前作品沒有的意念。」他展示高行健的新作《昇華》(2022)和《憧憬》(2020),兩幅作品的共同點,是月亮中出現了人,這在高行健過往的作品並未出現。「一直以來,你能見到他的畫作有不少人在追尋的畫面,月亮則代表黑暗中的光芒,有清晰的目標。到了這批作品,他開始將兩者融合,像古代『天人合一』的概念:藝術家終於找到了他想追尋之處。」

image.png

《憧憬》

高行健

2020年 

宣紙上墨

高行健去年接受媒體訪問時,談及畫集《心象繪畫》是他繪畫生涯極好的總結。從詩歌到小說、戲劇,乃至歌劇、舞劇和電影及繪畫,都留下了可看的作品:「雖然現今老來疾病纏身,卻了無遺憾。」想一睹高行健在精神世界中的圓滿,可由即日起至8月31日至藝倡畫廊(中環空間)參觀「高行健:心象繪畫2023」展覽。

「高行健:心象繪畫2023」展覽

展期:2023年5月18日至8月31日

時間:10:00-18:00(星期一至六);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地點:香港中環擺花街1號一號廣場21樓藝倡畫廊

編輯:劉曉君

 拍攝:陳文樺

剪輯:陳文樺

 設計:何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