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走訪|香港故宮慶開幕一週年 第五批展品閃亮登場

【橙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於2023年7月3日慶祝開幕一周年。

故宮開館以來,短短一年間已接待近130萬名訪客,並以獨特的文化視野和嶄新的策展手法,糅合多媒體等數碼化元素,先後向公眾呈獻了12個精心策劃的展覽,展出來自故宮博物院、香港以及其他世界重要文化機構的珍藏,同時積極與中外文化機構進行學術交流,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鞏固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地位。

一周年紀念日,多名學生來故宮參觀    圖:橙新聞

博物館同時宣布,向故宮博物院借展的第五批新輪換展品,共51件珍貴文物,已於展廳1、2及5亮相展出,展出時間為期三個月,直至2023年9月下旬。

展廳5「器惟求新──當代設計對話古代工藝」新展出的兩件屬國家一級文物的竹刻:明末竹刻家濮澄的「濮澄款松樹紋壺」,以及清初封錫爵的「封錫爵款白菜式筆筒」

明代著名竹刻家濮澄,字仲謙,其刻竹時崇尚因勢就形,不加雕琢。這款「濮澄款松樹紋壺」以竹根雕成,按照松樹各部分的形態化為壺的不同部分:松幹為壺的主體、松枝盤曲作壺把、松樹上的斷梗作壺嘴,而松樹的小枝與松針則巧雕成壺蓋。

「封錫爵款白菜式筆筒」按竹根本身形態雕出四重菜葉,脈絡清晰,栩栩如生。筆筒底部較窄,向上則漸趨寛廣,既符合白菜的自然外形,又顧及筆筒的實用功能。筒底有 「封錫爵」圓形款印。封錫爵為清初著名竹雕刻家,其弟錫祿、錫璋均精竹刻,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曾應詔入京。

左:濮澄款松樹紋壺     右:封錫爵款白菜式筆筒    圖:橙新聞

展廳1「紫禁萬象──建築、典藏與文化傳承」展出細緻描繪光緒帝大婚典禮場景的「交泰殿陳設冊寶圖」(《光緒帝大婚典禮全圖》)。清代皇帝中,僅幼年繼位的順治、康熙、同治與光緒四位皇帝在紫禁城內舉行婚禮。

「交泰殿陳設冊寶圖」(《光緒帝大婚典禮全圖》)    圖:橙新聞

展廳1亦展出目前已知唯一的存世「皇后之寶」,是冊封皇后時使用的金印。此重約40磅的寶璽,是1922年前宣統帝溥儀大婚時授予婉容(1906–1946年),代表皇后尊貴的身份與地位。前朝的金寶常被熔化以重新利用,故此皇后金寶能存留至今,實屬珍貴。

「皇后之寶」    圖:橙新聞

金印連金盒與配件一同展出    圖:橙新聞

展廳2「紫禁一日──清代宮廷生活」新輪換的展品中有版畫珍品「花園正面」(《圓明園西洋樓二十景圖》)。在傳教士同仁的幫助下,郎世寧(1688–1766年)設計督造了圓明園內的西洋樓景區,園林中包括水景奇觀,滿足了乾隆帝(1736–1795年)的願望。這座如夢似幻的歐式園林是為了享受東西方藝術與自然而建,在這裏舉行的奢華慶典招待了無數賓客,人們可於迷宮中遊樂、聆聽籠中珍禽的鳥鳴、欣賞煙花或享受音樂。

「花園正面」(《圓明園西洋樓二十景圖》)局部    圖:橙新聞

 展廳2亦展出清代非紀實性畫作《弘曆薰風琴韻圖》,屬當時流行的行樂圖。現存多張乾隆帝行樂圖,描繪了他不同年齡的面貌,足以反映他對此類題材的喜愛。此畫中的乾隆帝身穿漢服端坐在榻上,雙手作撫琴狀——但實際上他未必擅弄琴弦,因為在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他所作的《素琴》詩中,「失學未曾解操縵」一句已有所反映。

《弘曆薰風琴韻圖》    圖:橙新聞

故宮博物博物館將由2023年7月開始,停止星期三免費開放予公眾參觀展廳1至7的安排,並表示未來將會以更有效的方法派發免費門票予有需要的公眾,並增加邀請弱勢社群前來博物館參觀。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地址:九龍西九文化區博物館道8號

門票:公眾現可經由博物館網站、西九文化區網站或手機應用程式、「購票通」網上購票平台等合作平台購買門票。

編輯:賴彥汝

拍攝:鍾嘉穎

剪輯:鍾嘉穎

設計:何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