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走訪 | 香港製造舊物投影城市景觀 以現成物記錄歷史

【橙訊】香港藝術館正在舉辦的「好物有型」展覽中,位於藝術館底層的夢幻光影裝置《登陸何處》,是筆者初見便被深深吸引的存在。雪白的墻壁上投影著香港城市建築景觀,檯面上五彩斑斕、不斷旋轉的裝置,細看卻是各個年代的舊物和玩具,配合閃閃發光的珠仔和垂吊下來的染色布匹,令人沉醉其中、挪不開眼。

阮家儀與她的作品《登陸何處》  圖:橙新聞

再觀察兩者之間的關係,才發現墻上的「長江實業」是由兩把梳子投影而成,「中銀大廈」來自一把間尺,髮捲搖身一變成為IFC……更覺有趣。

髮捲投影成IFC  圖:橙新聞

《登陸何處》是藝術家阮家儀的作品,以現成物製作,配合燈光投射,構成她對香港多元文化的體會。事實上,她建構在「香港製造」舊物上的光影系列已經歷時十年,而這段旅程,则從她在油麻地上海街的社區藝術項目開始。

圖:橙新聞

舊物中的香港故事

2013年,阮家儀大學畢業,彼時的工作需要在油麻地上海街訪問不同年代的家庭式舊鋪。不少店主已經是店鋪的第三、第四代傳人,而阮家儀發現,店铺中也藏著很多頗具歷史意義的物件,更會常常聽到這樣的話:「這件工具再也找不到啦,所以不可以給你」。聊著聊著她發現,這些店鋪的故事匯聚成這條街的歷史,而這條街的歷史,又可以看成是那個階段下香港故事的濃縮,講述香港從一九二幾年到現在如何發展。

圖:藝術家提供

「我就開始產生一個靈感,好想收集不同年代的香港製造物品,因為其實廣義上的『香港製造』經歷過很多不同的階段,從1940年代的『British Empire Made(大英帝國製造)』、到一九五零至八零年的『Made in Hong Kong』,再到一九八零年因為經濟轉型,很多廠轉移到內地,變成『Made in China』,這些都一路見證香港慢慢成為今天的國際大都市。」

十年間,阮家儀收集舊物的一大重要途徑,便是透過家庭式舊鋪,搜羅他們不同年代的庫存。不少開了五十年的老店鋪會把貨品放在櫥窗內,因為東西太多,有些物品被塞到角落,就此被遺忘,直到店鋪最終關店清貨,才發現原來一直擁有它,倒是帶來別樣探索樂趣。

在屋邨文具鋪收貨的經歷,也令她感動於老店的人情味:「我在店中找寶物的時候,有時會偷聽到老闆和顧客的對話,原來他知道整條邨所有小朋友的名字,而當有些小朋友差一兩塊錢,店家也會說沒關係你拿走吧。」創作中免不了和街坊聊天、向他們請教學習,令阮家儀尤為感動的,是深水埗一個排擋的姨姨,她會在收鋪之後幫阮家儀一起研究她第一代的投影射燈,無償花時間幫助她。「我的創作過程中充滿這種人情味,這種溫暖的感覺也是驅使我繼續收藏玩具的原因。」

收集時也會有意外發現:阮家儀目前的收藏品中,有很大一部分來源於馬爾他的一個貨倉,當中充斥著1940年代香港製造的產品。貨倉的主人是馬爾他的一個大家族,因為所在的建築和街道一度改名,家族稀里糊塗忘記了這個貨倉的存在。直到2010年,這個家族需要處理遺產,開始清點所有的資產,才恍然驚覺有過這樣一個貨倉。2015年,倉門打開,被塵封住的1940年代香港製品世界,才徐徐向世人展開。

圖:橙新聞

用現成物說話:一個物件勝過千言萬語

比起重新建構藝術品,阮家儀更喜歡直接選擇現成物,再把他們組合拼貼。在她眼中,物品的使用痕跡、出處、製造的方式,都在講述不同年代香港的經歷。「我覺得現成物有一種時代感,它是一種人所共知的內容,Social Content,比如當你看到一個兵仔,會想起這個兵仔是自己小時候的回憶,以及它是香港製造的年代中的懷舊物品,而一個物件勝過千言萬語,所以我會很喜歡用現成物去幫我講話。」

圖:橙新聞

訪問當日我們去了阮家儀的工作室,檯面上擺放的一件作品,便用哨子、白鴿環、養鴿的器皿工具等現成物,講述香港賽鴿的故事。2016年,香港最後一間鴿舍因城市發展需要(重建觀塘區)而關閉,阮家儀希望能用這件作品,記錄與養鴿有關的過往,作品中的場景,也是鴿子從沙頭角一路飛到觀塘時能夠看到的景象。她在訪問過程中得知了一個「傳奇故事」,即過往香港並沒有這麼多白鴿,是為在一個慶典上使用而準備了一萬隻,最後慶典因故沒有舉辦成,主辦方只好將這些白鴿放生,而牠們就留在香港生兒育女,四處翱翔。

圖:橙新聞

阮家儀訪問到的一位養鴿人說,自己每天要把訓練的鴿子從沙頭角放飛到觀塘,當看到牠們在天空中飛翔,覺得很自由、很開心,然而牠們還是要回到鴿舍,成為籠中之鳥。這句話令阮家儀思考,其實養鴿人和鴿子的關係,是否正如同城市和城市人的關係,當你認為牠們瀟灑自由,牠們又是否真的自由?

作品中還有一些閃亮珠仔,來自深水埗的珠仔街,這些珠仔也承載著阮家儀的童年回憶:「2000年香港曾經非常盛行串珠仔,我媽也是其中一個,當時姨姨們會一起在店鋪交流如何串出荷花等圖案,但如今已經不再流行」,她語帶遺憾。她早期收珠仔的兩件店鋪,如今都已關閉,「我就真的看到了一個時代的改變」。

阮家儀與作品Urban Pigeon Fanciers I  圖:橙新聞

不休止的城市發展 如同機械轉盤

談及這些年收到的關於作品的反饋,阮家儀想起一位令她留下深刻印象的小朋友:

「2020年我有一個展覽在澳洲柏斯舉行,有一位小觀眾看到我的作品,覺得好有共鳴,他說媽媽在他三歲的時候帶他去墨爾本,當時的墨爾本還沒有很多高樓大廈,很平,但幾年後再去,感覺城中都是高樓大廈,和小時候的印象差很遠。他說,『時代變遷好像一個轉輪,不休止。』」阮家儀很震驚:「我看他只有七八歲,居然能有這麼強的思考力、分析能力。」

在阮家儀眼中,城市的變化的確是機械式的:「城市的發展不休止,城市的景觀也是這樣,香港的城市景觀從七八十年代到現在,其實已經有很大的變化。這件事我覺得市民做不到任何事情,讓它快點、慢點,或者停下來,就好像一個機械式轉動的轉盤。」

阮家儀作品Fumes of Fancy II, 她說做星球系列的原因,是覺得當回望已經改變了的城市,如同在凝視第二個行星,感覺熟悉又陌生  圖:藝術家提供

能做的或許只有將它記錄下來,收集舊物是一種方式,讓它們透過投影煥發新生是另一種方式。阮家儀日常喜歡看記錄片,當遇到有趣的主題,她就會探究將之變為作品的可能性,會做資料搜集、訪問店鋪街坊,如果發現可塑性夠強,便會著手開始做,上文提到的賽鴿相關作品便是其中之一。「我平時有很大一部分時間真的很喜歡和街坊聊天,因為我覺得有些東西你要從他們口中聽回來,未必可以從書中或者記錄片中找到」,她笑。

阮家儀作品《假想樂土》  圖:藝術家提供

阮家儀畢業工作后發現,很多外國人、或者其他不是在香港土生土長的人,對這座城市的認識居然比她這個本土香港人還深:「尤其是他們對於香港的歷史、香港的一些建築……都很熟悉。」了解到自己的不足後,在過去的十年,她一直努力透過自己的創作,在不同方面了解香港在不同年代的歷史。以香港舊物,投影歷史光影。

說回對正在展出的這件《登陸何處》的期望,阮家儀說,「我會好希望觀眾欣賞我的旋轉雕塑和光影的時候,看到之間的關係。每個物件都好像一個時代的故事,拼湊出來就是今天的香港,有以前才會有現在。」未來她也傾向繼續用現成物,以及機械加光影的方式來進行創作,她透露稱,來年會舉辦一個個展,再之後則會在視覺藝術中心擺放她的大型藝術裝置,如果你也喜歡這次的《登陸何處》,不妨期待一下她未來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