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走訪|時代的一地雞毛中 文蔚用「風花雪月」完整心靈之屋

【橙訊】「我們每一次行程當中需要取得的,不僅是大家對你的理解和認可,更多是你需要深深潛下心來研磨的一些東西」8月24日至8月26日,文蔚於集古齋舉辦畫展「風花雪月——文蔚深圳港澳大灣區巡迴展」,這是2016年後她第二次赴港舉辦個人畫展。七年過去,時移世變,文蔚的藝術生命也成熟、蛻變了,她認為畫展是一種藝術家之間重要的交流形式,有助於他們進行思維碰撞,找到自己的藝術方向,她亦十分珍惜兩次赴港舉辦畫展所得的體驗。


文蔚與書法《風花雪月》 圖:橙新聞

君子豹變,其文蔚然

談起2016年的「文心蔚然——文蔚書畫全國巡展(香港)」,文蔚懷着深情回憶了當時她眼中的香港與她帶來的作品。她自小鍾愛金庸小說,香港在她心中有著金庸武俠的氣質,「香港在我們心目當中,是個非常生動、可愛、充滿活力,很富有創造力又很真誠的一個城市」。故而她首次來港,攜帶了一批以金庸小說女性角色為主題的仕女圖來表達其對香港文化的嚮往。「我覺得是帶著情感畫的,我們想像了很久,所以在我筆下(這些角色)是不同於電視劇、不同於小說的,那是我們心目中的,她們俠義,可愛,多情,還有一些憂鬱。」

同時,文蔚也從與同行、觀眾的交流中得到許多啟發,大大影響其藝術探索。嶺南文化本就是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要的一脈,前輩大家將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融會貫通,形成了一種兼收並蓄的獨特風格。「一方水土養一方文化,來到這裡,才知道他們為什麼受到影響,如何受到影響,包括在這個時代、這個階段,嶺南派又做了哪些探索,是在怎樣地繼承和發展,都是通過作品對作品、面對面的交流得到的。」


文蔚七年前作品《下看白雲飛》 圖:橙新聞

彼時文蔚展出的畫作以人物寫意為主,山水次之,但她亦從畫展中得到了許多山水畫的。香港聯合出版集團副總裁、香港書畫文玩協會會長、集古齋總經理趙東曉曾評價文蔚的山水畫在石濤風骨中體現出她自己的功底和感受,文蔚一直把這一評價作為批評對待,「我覺得一個藝術家要出於古人,入於古人,這一入一出之間呢,你才能夠成為自己。」她很了解,當他人能從她的畫作中看到名家的影子時,說明她對古人還是沒有「化」,所以在這七年之中,她始終在山水畫上用功,希望大家能夠看到她在山水畫領域更深刻的思考與筆墨語言的錘煉。文蔚說,這次巡展是交上她自己的一份答卷。


《春山煙林》 圖:藝術家提供

「風花雪月」

談到風花雪月——文蔚深圳港澳大灣區巡迴展」的主題「風花雪月」,文蔚認為這四個字是中國詩意哲學的化身,也有著重要的現實價值。「過去的幾年大家都過得不好,我們都知道中國傳統文化是詩意的、寫意的、唯美的、理想的,甚至還有人說它是『雞湯』的,我覺得這恰恰是中國傳統文化滋養人的地方。」人生在世,不如意乃十之八九,但研習中國傳統文化,能夠讓人在生活艱辛當中感到形而上的召喚,「在一地雞毛當中感受到詩和遠方,這就是精神不可取代的力量,我們這個時代更需要精神去治愈我們、召喚我們。」

《遠黛輕妝多韻姿》 圖:藝術家提供

而「風花雪月」作為中國古典藝術的重要意象,它一面描繪了不為紅塵俗世所羈絆的自然風物,另一面承載了來自俗世卻又高於俗世的心靈體驗,是人類美學、哲學中超越時空的核心記號,在見證了病毒肆虐等一係列世態變化之後,人們尤其需要在無常中捉住一點永恆。文蔚說:「在七年之後,可能真是像我所寫的『也無風雨也無晴』,不管外界是如何的風雨,但當我們回到內心,只要內心是『無閒事掛心頭』,就是最美好的。」

故此,文蔚認為中國文化倡導的是「長生久世」之道,讓人不必泥足於眼前的繁華或瑣碎。「在這個時間,我們再說『風花雪月』,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而是『天涼好個秋』。」

內求於己

從小研習國學、畫論,文蔚的從藝之道也深深受到中國傳統哲學尤其是道家哲學的影響。「大家經常說道家是『無為』,其實它是無為而大為」,它提倡的是一種知行合一。「《道德經》的第一篇是『道可道,非常道』,第二個『道』是『說』,真正的道是不可說的,因為你怎麼說都小了、偏了或者是不夠全面。不能說,那怎麼辦呢,只能去做了。」因此,文蔚說:「中國文化是實踐的藝術。」

《萬里天一色》 圖:藝術家提供

文蔚在解說中拆解了「悟」一字,「『悟』字是豎心旁一個『吾』,就是你有所打動,你有所體會,才能夠成為你的。」僅僅是侃侃而談他人的道理,其實並不能消化,人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將萬物的「道」內化於心,這也是「知行合一」的真意。

文蔚亦強調,道家倡導的實踐亦即「為」,是希望人能夠心無所念地去「為」。「就是我們所說的,『山中有寶,心中無寶者之』。」人生如此,從藝更是如此。「乾隆說蘇東坡的書是『無意佳乃佳』,就是你不要總想著把它做好,你只是真誠地表達自己就好,這也是寫意的精髓。」文蔚談到有些畫作太「緊」,但事實上好的畫作是需要鬆弛感、自然感的。就如宮廷畫儘管精工細作,藝術價值卻十分有限,是因為畫者過於刻意地追求畫面的精美,局限於手上的技術,而少了發自天趣的「真意」。文蔚認為,好的藝術家應當保有赤子之心,提高修養,而非僅僅修煉技術,修心既成,便可以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


文蔚與書法《愛蓮說》 圖:橙新聞

說到「自然」,文蔚重新解讀了道家的另一重要理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那個時代『自然』這個詞是不在的,它是講『道法自,然也』。」

一個人因有所困惑而求於天地等外物時,所求的終究是最淺層的東西,唯有求諸內心,才能得到屬於自己的答案。藝術家止步於「外求」時,他們的作品永遠像別人的,永遠處在別人的屋簷下,「所以你要建立自己的殿堂,沒有殿堂,你就是個茅屋,那也是你自己的一間。所以我們經常說藝術『家』是什麼意思呢,你有你自己的家,你不是別人的客。」

藝術家於時代之必要

在文蔚眼中,藝術有超脫俗世之外的部分,但絕不可以脫離現實。一個藝術家只有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感,才可以說是真誠的。藝術家所處的時代,恰恰是他們「自我」的重要組成部分。

故而筆者在這次畫展中看到的文蔚之山水畫,不僅使古人的筆墨煥發出新的生機,也生動寫照了時代脈搏的跳動之律。如《花飛鵬城》一圖,構圖遼闊悠遠,清麗的花海如雲彩般承托著流水、山巒與城池,「我當時畫的就是深圳、香港兩岸,這就是我看到的天地,它不再是石濤。在這樣一個廣闊的天地裡面,每個人都在朝著自己希望的方向去,在畫面裡不僅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有我們這個時代的眼睛,這也是它留在這個時代的理由。」


文蔚與《花飛鵬城》 圖:橙新聞

世事無常,每個時代都有終結、湮沒在歷史塵埃中的一天,疫情三年尤其給我們這樣的體驗,但是藝術家倘若能以赤子之心觀照、捕捉變動中的一瞬,就能與人類對美和生命的永恆需要站在一起,也正如文蔚在訪問開始時所言:「藝術家用他們的角度去記錄這個時代,表達他們一路走來的感想,都基於一樣的基礎:真誠。這就是他們存在的理由。」

編輯:李相怡

 拍攝:伍慧琪

剪輯:伍慧琪

 設計:何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