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專訪|90後港男海外回流繼承50年祖業 樂做新生代漁民

【橙訊】自己發展事業與繼承家業之間,該怎樣選擇?從小在布袋澳長大的阿布,選擇了放棄海外前景,回港與爸爸一起延續爺爺創立的50年海鮮酒家。甘於捱著日曬雨淋,每日出海收網捕魚的工作,原因是什麼?

01.jpg

布嘉榮,90後漁民,布袋澳發記海鮮酒家第三代傳人。(圖:橙新聞)

「布袋澳是我的家」

阿布自小與親戚住在布袋澳,在這個地方成長,長大後搬出市區,亦曾經到英國升學,不過最後選擇回來布袋澳,繼承爺爺大約於50年前創立的海鮮酒家。

海外回流的主因,無非是一份責任感。阿布在訪問中憶述一次親眼看見的意外,是年輕時陪爸爸出海的經歷,當日烈日當空,爸爸在高溫之下,單靠人手把海裡逾百公斤的漁網拉上來,途中換氣一時不順,缺氧暈倒。那個時刻深深烙印在阿布心中,而且眼見親戚們都在店中幫忙,連年邁的祖母也要在店內洗碗,他因為擔心,亦因為作為「長孫」的責任,決定肩付起這個家業。

不過這不代表繼承家業等於放棄發展興趣,阿布認為兩者沒有相違背:「我覺得我是首先對這個祖業有興趣,才能繼承得到。我從小到大都看著這個海域,很喜歡這裡的環境,在這裡工作其實很快樂。」

02.jpg

阿布與爸爸出海捕魚。(圖:橙新聞)

「與親人一起工作更快樂」

談到每天的工作,阿布指首先早上及中午時段會在店中幫忙,落單、傳菜或其他打點;下午2時後廚師「落場時間」,他也不會休息,會與爸爸出海,換上防水衣,拉起海裡放置的漁網收取漁獲,有時更會親身下潛撈海膽等海產;晚市開始時又再回店幫忙。

每天由朝做到晚,工時或者比「打工仔」更長,流的汗水更多。連阿布一位經營漁排的叔叔都說,做漁民這一行很辛苦,現在都甚少年輕人肯入行。不過阿布從小已經習慣幫忙店務和出海,不嫌辛苦,卻笑言賺到親情:「朋友出去打工,每天只得很少時間與家人相處,但是我的家人和親戚都在店中一起工作,可以時常見面和接觸,感情會更深厚更快樂。」

03.jpg

布袋澳曾飽受颱風「山竹」摧殘,這家海鮮酒家亦大受破壞,水浸及膝。(圖:受訪者提供)

追隨爺爺的步伐

現年只有30歲的阿布,可謂香港最年輕一派的新生代漁民。投身在香港逐漸式微的「夕陽行業」——捕漁業,見證布袋澳紅樹林消失;眼見政府積極派員每周清潔海岸,維持海洋水質;也經歷過颱風「山竹」無情吹襲。阿布沒有太擔心將來,只是隨遇而安,能做下去便繼續努力。

爺爺和爸爸努力經營,這店是家人們的心血,所以阿布也想一直繼續下去:「如果我還有氣魄的話,到60、70歳也會經營著這間店,到我有兒女時,我也希望他們能把店接手做下去。」

04.jpg

今次超強颱風「蘇拉」襲港,阿布與家人都嚴陣以待,趕快收起木板地。(圖:受訪者提供)

圖:橙新聞、受訪者提供

文:駱煥琳

拍攝:張卓傑

剪接:張卓傑

製圖:劉曉嵐

責編:A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