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知,科學診療,重獲“新”視力

2023年6月29日,由蔡司聯合權威眼科專家編撰的《2023中國老花眼人群洞察報告》在中華醫學會第二十三屆全國白內障及屈光手術學術會議上正式發佈。該報告重點圍繞老花眼的社會現狀、人群概況、病因及表現、矯正方式、認知誤區等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全面揭示老齡化背景下老花眼患者的真實需求,為老花眼的防治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撐和科學指導。發佈會現場,新浪健康·愛問醫生記者採訪了參會專家北京協和醫院張順華教授和成都愛爾眼科醫院院長周進教授,特整理成稿,以饗讀者。

 

一、幾乎每個人都會有老花眼,患病年齡和嚴重程度有差異

Q1:每個人都會有老花眼嗎?是否可以通過護眼、飲食等方式延緩老花眼的到來?

周進教授:老花是人眼的正常生理變化,應該說100%的人都會有老花的出現,只是每個人出現的年齡會有一些差異。大部分人在38歲左右就會出現老花的問題,也就是我們看近不能持久,或者看近感覺眼睛很疲勞。

針對老花的問題我們怎麼來延緩它呢?第一是建議大家儘量減少看近,因為看近用眼越多老花出現就會提早。第二,對於老花護眼方面最主要就是適度的休息,睡眠要充足,如果確實有老花出現還是要採取戴老花鏡改善看近的困難,不然眼睛會容易感到疲勞甚至疼痛,出現看遠看近視覺障礙問題。

周進教授

Q2:對於高度近視人群來說,老花眼會更容易提早出現還是會與近視相互抵消?

張順華教授:我們國家是近視大國,特別是高度近視的患者比例明顯高於其他國家,很多人有個誤區,覺得我近視是不是就不會老花?其實不是的,有近視的人也會老花。年輕的時候戴一副眼鏡可以看遠看近,老花之後看遠一副眼鏡,看近需要另外一副眼鏡,所以近視人群仍然要面臨老花的問題。

周進教授:高度近視一般出現老花都會比正常人要提早,因為高度近視的人年輕的時候由於度數太高不太用我們眼睛的調節力,所以調節力比較薄弱,會比正常人老花提早,而且老花的程度也會更嚴重一些。

 

二、近視矯正術後患者仍然可以再手術

Q1:做過高度近視矯正手術的患者,得了老花眼是否可以再手術改善視力問題?

周進教授:一些年輕人會植入ICL人工晶體來矯正高度近視,到了一定年齡之後老花或者晶體出現問題,想要再解決高度近視問題,可以把植入的ICL取出來之後,通過超聲乳化的方式把自身渾濁的晶體置換掉,再植入能夠矯正高度近視和老花的晶體,就可以使患者看遠視力恢復,同時還能改善老花。

張順華教授:有些年輕人做過準分子角膜屈光手術,比如LASIK、PRK等,這部分人群將來在40幾歲也會面臨老花的問題。他們是可以使用多焦晶體的,但是他們眼部情況比一般的患者更複雜,我們需要更嚴格的評估,如果眼部條件允許,是能夠從中受益的。

 

Q2:對於做過近視矯正手術後再手術的患者,患者本身需要滿足哪些條件?手術時需要關注哪些要點?

周進教授:老花以後重新做手術,條件就是做全套眼科檢查來進行術前評估,比如角膜是規則的形態、角膜的像差等,我們通過非常精準的生物學檢查給他匹配到適合他的人工晶體,就可以通過手術解決老花或近視的問題。

張順華教授:在準分子激光術後的患者中,目前還存在幾個難點:第一個就是人工晶體度數計算是有一定困難的,不像沒有手術病史的人群那麼精準,所以在人工晶體預測上面可能會有屈光的偏差。第二點,患者角膜切削之後,視覺質量會受影響,植入多焦晶體的術後感受水平要稍低於沒有做過手術的人。這兩個都要術前告知患者,讓患者有一個正確理性的預期。

張順華教授

三、老視矯正手術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Q1:老視矯正手術對患者的生活、工作有哪些顯著的改善?

張順華教授:老花眼是大家到一定年齡段都需要面對的問題,因為它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質量影響很大。很多50歲左右的人正是職場上最有活力、最有創造力的時候,但是他們因為老花使得工作能力受損,日常生活當中也有很多障礙,甚至出現一些心理問題。基於這些原因,老花眼已經成為需要醫療干預的問題,比如多焦點人工晶體(全視覺三焦點人工晶體)和老花眼矯正手術。隨著我們手術設備、手術技術的提高,手術安全性、可靠性也是非常高的,老花眼患者在這個新的技術上有極大的受益。

 

Q2:如何實現個性化的老視手術設計?

張順華教授:好的手術效果,個性化設計是至關重要的。老花人群眼部條件千差萬別,尤其是原有的屈光狀態,有人是遠視,有人是高度近視,有人是高度散光。手術之後,都要把他們變成標準狀態,所以每個人的手術設計都是不一樣的,涉及到了晶體的選擇、手術切口的位置等等。另外,雙眼屈光狀態或眼部條件不一樣,我們也要針對單眼給出個性化設計方案,才能讓患者每隻眼睛都取得理想的效果。

 

綜上,老花眼並不是一種無法治療的眼病,只要選擇科學、合適的診療方式就能重新收穫全程視力、改善視覺質量,提升生活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