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企2023中報賽:八大巨頭盈利超百億 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成大灣區中流砥柱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以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為目標加快建設發展,錨定五大戰略定位,在科創、產業、開放、互聯互通和民生福祉等重點領域都取得了突出發展成效。

作為地區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微觀主體,上市粵企不僅是支撐大灣區引領高質量發展的中流砥柱,亦是觀察大灣區產業結構升級、宏觀經濟發展的重要窗口。

今年上半年,宏觀經濟整體經曆了從疫後快速複蘇到增速逐步放緩的轉變,866家A股粵企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市場中穩步開拓,共實現營業收入4.71萬億元,剔除3家未披露同比數據的企業,賸餘863家企業(下同)營收同比增長6.33%;實現歸母淨利潤3953.85億元,同比增長3.04%。

這與廣東省剛剛公佈的經濟數據相互印證,2023年1-6月,廣東省的經濟展現出強大的韌性,GDP持續蟬聯全國第一,為62909.8億元。

回望剛剛過去的2023年上半場,8家企業營收規模突破千億,保險巨頭中國平安(601318.SH)以4887.83億元的營收蟬聯第一,比亞迪(002594.SZ)、工業富聯(601138.SH)兩大製造業龍頭緊隨其後,分別實現營收2601億、2067億。此外,萬科A(000002.SZ)、美的集團(000333.SZ)、招商銀行(600036.SH)、保利發展(600048.SH)和順豐控股(002352.SZ)等也穩坐“千億俱樂部”之列。

與此同時,依託於堅實的科技創新基礎條件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度實施,“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效應持續擴大,“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金融鏈—人才鏈”網絡加速構建。

當我們將目光著眼於具體的上市粵企業績發展情況和戰略佈局成效上,大灣區的特色高質量發展路徑躍然紙上。

從整體業績表現來看,上市粵企盈利能力較強,863家上市粵企中,有426家企業實現歸母淨利潤正向增長,占比接近一半,其中10家同比增速超10倍。115家企業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超過100%。

從盈利規模來看,8家企業上半年實現歸母淨利潤超過百億,這八家企業主要來自金融、製造和房地產行業。其中,金融機構佔據了4席,招商銀行、中國平安、平安銀行(000001.SZ)和中信證券(600030.SH)分別實現歸母淨利潤757.52億元、698.41億元、253.87億元和113.06億元,僅中國平安業績出現下滑,歸母淨利潤下降了1.25%。

作為我國經濟活力最強、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金融鏈、產業鏈、供應鏈相對完備、人才集聚、聯通內外,已初步形成以港、深、廣等城市為核心的金融網絡,互設金融機構不斷增多。金融行業的快速發展,也為大灣區實體產業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推動科技創新和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今年3月初,廣東省印發《2023年廣東金融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明確要實施“金融+製造”工程支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在淨利潤超過百億的企業中,製造企業佔據三席,美的集團、格力電器(000651.SZ)、比亞迪三家企業歸母淨利潤規模超過百億,分別達到182.32億元、126.73億元和109.54億元。

此外,工業富聯、邁瑞醫療(300760.SZ)、中興通訊(000063.SZ)、立訊精密(002475.SZ)、海天味業(603288.SH)等23家製造企業歸母淨利潤也超過10億元。

房地產企業的業績情況則日漸式微,前八家業績超過百億的企業中,房地產僅佔據一席,保利發展以122.22億元的歸母淨利潤排名第六。

而老牌房企萬科則掉出“百億俱樂部”之列,今年上半年,萬科實現營業收入約2008.9億元,同比下滑2.91%;歸母淨利潤約98.7億元;扣非淨利潤約87.03億元。對於業績變動的原因,萬科表示,主要是房地產開發業務的結算規模以及結算利潤率下降所導致。

在業績說明會上,針對房地產市場形勢等問題,萬科集團董事會主席鬱亮表示,市場的低迷持續已經影響到了市場情緒,出現了“超跌”的“過度反應”。對此,他分享了一組行業數據——全國商品住宅新開工面積2021、2022年分別下降11%和40%,今年上半年繼續下降約25%。若以此估算,預計今年新開工面積僅為6.6億平方米,將回到2006年的規模。

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簡稱《規劃綱要》),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培育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支持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瞄準國際先進標準提高產業發展水平,促進產業優勢互補、緊密協作、聯動發展,培育若干世界級產業集群。

從當前上市粵企的產業佈局表現來看,圍繞完善珠三角製造業創新發展生態體系建設方面,製造業創新發展生態體系逐漸完善,新舊動能轉換正在加速形成。

據統計,2022年,廣東製造業總產值突破16萬億元,全部製造業增加值4.4萬億元,占全國的八分之一。866家A股粵企上市公司中,製造業企業佔據了七成,總市值占全省上市公司的六成。在業績表現上,今年上半年,608家製造業粵企實現營業收入2.39萬億元,實現歸母淨利潤1421.46億元,展現出強勁的動能。

在各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崛起的同時,大灣區上市公司的發展也逐漸向高端化、數字化、綠色化等方向推進,並逐漸在產業鏈中佔據核心地位,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在新能源領域,廣東省形成了從零部件、鋰電材料、動力電池,到整車等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聚集了比亞迪、貝特瑞(835185.BJ)、億緯鋰能、天賜材料(002709.SZ)、欣旺達(300207.SZ)、格林美(002340.SZ)、廣汽集團(601238.SH)等一眾細分領域龍頭。其中,新能源汽車“一哥”比亞迪蟬聯銷冠,營收增長超千億元,實現歸母淨利潤三倍增長,並在今年成為全球首個新能源汽車達產500萬輛的汽車企業,上半年汽車及相關產品毛利率頭號對手“特斯拉”,成為中國高端製造的重要“名片”。

風能、核能、光伏等產業也在此蓬勃發展,誕生出了如明陽智能(601615.SH)、中國廣核(003816.SZ)、金髮科技(600143.SH)等業內翹楚,近年來,明陽智能加速推進風電機組的科技化、智能化進程,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能源高端裝備製造企業。

在AI、智能駕駛等領域,工業富聯、德賽西威(002920.SZ)、中興通訊等企業亦嶄露頭角,其中工業富聯受益於全球AI算力市場持續爆發,通過優化產品結構大幅提升盈利能力,成功邁入5000億元市值俱樂部;“數字經濟龍頭”中興通訊營業收入607.05億元,同比增長1.48%,淨利潤54.72億元,同比增長19.85%。

智能製造領域,果鏈霸主立訊精密“果鏈”龍頭立訊精密保持戰略定力,延續了穩健發展的態勢,上半年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43.5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5.11%;上半年A股“調研王”彙川技術(300124.SZ)搭乘工控國產化東風,以“上頂下沉”的策略迅速打開市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9.76%至124.51億元;面板龍頭TCL科技、顯示龍頭視源股份(002841.SZ)、製造龍頭鵬鼎控股(002938.SZ)、激光設備龍頭大族激光(002008.SZ)等企業也在各自領域引領風騷。

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醫療器械龍頭邁瑞醫療技術迭代等亮點突顯,繼續保持了2017年以來的營收淨利“雙20%”以上增長態勢。今年上半年,邁瑞醫療不斷突破高端醫療器械市場,推出全新中高端台式超聲I系列(基於全息數據的ZST+域光平台,並搭載極速處理硬件架構)以及多款全新POC超聲等爆款新品;中集車輛在全球多個國家擁有1000多項註冊專利,並在中國主導、參與製定了22項半掛車及上裝國家與行業標準等。

同時,白雲山、麗珠集團(000513.SZ)、國藥一致(000028.SZ)、康泰生物(300601.SZ)、達安基因(002030.SZ)、華大智造(688114.SH)等也有亮眼表現。

值得一提的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五大戰略定位中,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被擺在重要位置。

在業內人士看來,粵港澳大灣區的獨特優勢在於,港澳的科技研發基礎與內地城市的產業轉化能力的結合。香港擁有16家、澳門擁有4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同時港澳作為國際知名的自由貿易港,能夠依託國際化優勢對接全球科創要素。

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資源稟賦,賦予了粵企上市公司堅定的強研發“基因”,一直以來,粵企上市公司對於科技創新非常重視。

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統計,今年上半年,合計有847家上市粵企披露了研發投入數據,合計實現研發支出1369.34億元,其中202家企業上半年研發投入過億,18家企業上半年研發支出合計超過10億元。

研發投入最高的是比亞迪,公司今年上半年的研發投入達到142.46億元,同比增長120%,遠超營收增幅,並且大幅超過當期淨利潤(109.54億元),僅半年的研發投入開銷已花掉去年全年淨利潤的8成以上。

截至2023年6月末,比亞迪的研發投入累計超千億元,研發工程師超9萬人,擁有11大研究院,平均每個工作日比亞迪遞交19項專利申請,獲得15項專利授權,已推出刀片電池、DM-i超級混動、e平台3.0、CTB電池車身一體化、易四方、雲輦、DMO超級混動越野等技術。

中興通訊研發投入緊隨其後,也超過百億。今年上半年,其研發投入達127.9億元,占營業收入的21.1%。截至2023年上半年,中興通訊全球專利申請量達8.65萬餘件,曆年全球累計授權專利約4.4萬件,位列全球專利佈局第一陣營;此外,公司還在人才、組織和激勵機制等方面持續投入,以確保創新的持續性和穩定性,並從通信技術(CT)領域,逐步拓展到服務器及存儲、數字化轉型應用等互聯網技術(IT)領域,以全面構建ICT核心能力。

除此之外,美的集團、TCL科技(000100.SZ)、工業富聯2023年上半年的研發支出也分別達到66.11億元、54.65億元和49.32億元,躋身粵企研發投入前五強。

從研發投入強度來看,847家粵企中,181家企業研發投入占當期總營收的比例超過10%,5家企業的研發投入更是超過公司當期營收水平,較典型的如百奧泰(688177.SH)、雲從科技-UW(688327.SH)、科思科技(688788.SH)、微芯生物(688321.SH)、奧比中光-UW(688322.SH),五家企業上半年的研發投入均過億,分別為4.20億元、1.98億元、1.15億元、2.48億元、1.68億元,而同期公司的營業收入分別僅3.15億元、1.64億元、0.97億元、2.42億元和1.65億元。

在強研發、重科技的氛圍當中,廣東省彙聚了一批深耕專業領域、聚焦關鍵技術的高新技術企業,憑藉一件件創新成果填補行業空白,成為強鏈補鏈穩鏈的重要力量。

實用金融商學執行院長羅攀指出:“廣東省以製造業為橋頭堡,疊加多個新興產業戰略,形成較為穩固的發展模式。”

其認為,廣東經驗給其他城市尤其以第三產業為主要發展引擎的城市提供了啟示。“應借鑒部分廣東經驗,強本固基,重視對製造業這條經濟命脈的投入。不僅要以第三產業作為發展重要推動力,還應做強製造業,尤其是高附加值製造業,如醫藥產業、精密製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