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盧保獎,到東莞買房補貼1000萬
來源:中國新聞週刊
「搶人」背後的焦慮
廣東城市東莞的人才購房補貼,最高已經提升到1000萬元。
最近,東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佈消息稱,2023年東莞特色人才的住房補貼、生活補助、引進人才獎勵、創業貸款貼息的申報工作,已經開始。
其中最受關注的是,東莞將特級人才的購房補貼,從原標準的250萬元提高到了1000萬元。此外,其他層次人才的購房補貼標準也均有大幅提升。

東莞街景 圖/圖蟲創意
在人才爭奪戰越來越激烈的今天,大幅度提升人才補貼,能奏效嗎?
補貼大幅提升
與不少城市相比,東莞此輪僅購房補貼,就為特級人才提供1000萬元,從絕對金額上看,頗具競爭力。
以近日同樣發佈「人才強市25條」和「重點產業人才7策」兩項人才新政的江蘇省會南京為例,其9月19日發佈的人才新政顯示,對引進的頂尖人才,給予300萬元的安家補貼。
那麼,什麼類型的人才,稱得上東莞的特級人才?根據《東莞市特色人才認定評定暫行細則》,東莞的特級人才目錄包括32大類。
具體看,東莞的特級人才包括,盧保獎獲得者;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進步獎獲獎者;中國、美國、德國、英國、法國、日本、加拿大等國的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擔任過)世界知名大學校長,
圖靈獎獲得者;菲爾茲獎獲得者;獲中國政府「友誼獎」的專家;世界500強企業總部首席執行官、首席技術官或技術研發負責人等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東莞評定的特級人才,不僅包括科技創新層面的人才,還囊括不少文體類人才,比如世界著名樂團首席指揮、藝術總監、首席演奏家;近5年直接培養出奧運冠軍的主教練等。
東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相關工作人員透露,此前已成功引進過特級人才,但不便透露人數與名單。
除了特級人才,東莞根據一定標準,將特色人才劃分為一類到四類。而一類、二類、三類、四類人才的購房補貼,此次分別由200萬元、150萬元、100萬元和30萬元,提升至600萬元、400萬元、200萬元和100萬元。
儘管東莞大幅度提升人才的購房補貼,但根據諸葛找房數據,東莞二手房均價達到了26389元每平方米,在科創人才聚集的鬆山湖區域,房屋均價更是超過了45000元每平方米,這樣的房屋均價在GDP體量相當的城市中位居前列,甚至超越不少強省會城市。
在部分業內專家看來,東莞現行的房價,實際上讓其高額的購房補助「大減價扣」。
不過,除了購房補貼,此次東莞還提供了較為可觀的租房補助。根據申領規定,特級人才每個月最高可獲6000元租房補貼,一類人才最高5000元/月,二類人才最高4000元/月,三類人才最高3000元/月,四類人才最高2000元/月。
轉型焦慮
東莞為何大幅提升人才補貼?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轉型焦慮是其中關鍵因素。
東莞地處廣州市至深圳市經濟走廊中間,西北距廣州市中心區59千米,東南距深圳市中心區99千米,距香港中心區140千米。
數據顯示,2022年,東莞GDP為11200.32億元,比上年僅增長0.6%,增速在廣東全省排名倒數。
今年上半年,東莞GDP為5262.10億元,同比增長1.5%。這一增速,在廣東21個設區市中墊底,不僅跑輸廣東所有地市,而且在24個萬億GDP城市中位列倒數第一。
2022年,東莞工業總產值超過2.5萬億元,全部工業增加值達到6244億元,位列全國第九,超越成都、杭州、武漢等強二線城市。工業強市東莞,當下經濟怎麼了?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東莞放緩的增速,與其當下面臨的轉型問題息息相關。
廣東社科院經濟學研究員丁力認為,東莞當下面臨的問題,與其產業發展的歷程息息相關。他說,「東莞的製造業,興起於為外貿訂單加工、組裝。東莞一直以‘世界工廠’著稱,製造業佔比很大,但自有知識產權相對不足,對外依存度很高。在全球產業分工當中,算不上高端。在人工、土地、能源等低成本優勢慢慢消散以後,東莞的製造業面臨較大的轉型升級考驗。」
近年來,東莞也在不斷引進高新技術企業。比如國內知名企業華為,就將華為終端的總部,設在了東莞鬆山湖。

東莞鬆山湖華為小鎮航拍圖/圖蟲創意
但在丁力看來,雖然華為落戶東莞,可以說「身」在東莞,但其研發、創新以及產業鏈的關鍵環節,依然與深圳緊密相連,可謂「心」在深圳。
他說,「東莞要想轉型升級,改變自有知識產權不足,對外依存度很高的問題,吸引人才具有緊迫性。但要重視的不僅僅是個別特級人才,從人數上看,三類、四類人才非常關鍵。」
根據東莞製定的標準,其三類人才中包含不少當地產業亟需的人才,比如近5年獲聘國家重點研究計劃的子課題負責人、海外知名院校博士且與在東莞納稅50億以上企業簽訂3年以上勞動合約的人才……
此外,不少具有正高職稱的職業都入選當地四類人才,比如具有註冊會計師證的正高級會計師和中小學正高級教師。
在不少業內專家看來,東莞儘管地處珠三角區域,但作為普通地級市,在「科教文衛」層面,存在先天短板。
自建高校群是出路?
在丁力看來,除了高福利吸引人才,自身培養人才是非常關鍵一步。他說,「東莞目前高校情況不容樂觀,雖然是萬億GDP城市,但僅有東莞理工學院、廣東醫科大學兩所公辦本科。」
而僅有的兩所公辦本科院校中,廣東醫科大學主要培育的還是醫藥類人才,與東莞產業適配的僅有東莞理工學院。
近幾年,東莞也意識到這一問題,加快大學的建設。據瞭解,廣東省新建的大灣區大學已規劃落地東莞。
大灣區大學定位以理工科為主的高水平新型研究型大學,按照「一校兩區三功能」規劃建設,同步在鬆山湖科學城和濱海灣新區威遠島設置校區,總佔地約2356畝。
據瞭解,目前大灣區大學(濱海灣校區)一期工程施工圖審查項目招標和工程造價諮詢服務項目均已截標,兩大項目相繼截標,標誌著大灣區大學(濱海灣校區)距離落地建設又邁進了一大步。
在5月15日舉辦的大灣區大學籌建進展交流會現場,大灣區大學(籌)行政負責人戴長亮介紹,目前大灣區大學已正式列入省高校設置「十四五」規劃,並連續三年列入省政府工作報告。
丁力分析,自建大學能夠為地方夯實人才基礎,長遠看對於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影響深遠。但想建成優秀的大學,除了充沛的資金投入,更需要時間的沉澱。
近幾年,廣東不少城市都與香港高校開展緊密合作。比如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就在2022年9月開學,首批錄取了600名研究生。
「從這一層面看,東莞其實可以引進部分香港乃至世界名校,加快人才隊伍的培育。」丁力說。
作者:趙越( zhaoyue1@china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