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生中國行長宋躍升:致力成為內地領先的港資銀行,大灣區業務已占三分之一
今年九月,跨境理財通迎來了試點兩週年的時間窗點。隨著全面通關的恢復和跨境理財的火熱,外資行對大灣區的佈局力度也逐漸升溫。
作為首批開展“跨境理財通”服務的試點銀行,恒生中國近年來的大灣區戰略持續升級,今年3月,恒生中國內地首家跨境財富管理中心落地廣州;8月,恒生中國於深圳增設全新跨境財富管理中心。目前,恒生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港、深、廣三城共設有6間跨境財富管理中心。
恒生中國副董事長兼行長宋躍升表示,目前大灣區業務占恒生中國總體業務約三分之一,是該行的戰略重點和業務增長的發力點。同時,恒生中國根據環境趨勢不斷調整戰略規劃,當前願景是致力成為中國內地領先的港資銀行,併成為母行的重要利潤貢獻者。
四方面調整戰略規劃,把握大灣區增長機遇
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恒生中國的發展策略是什麼?
宋躍升:當前外部經濟環境錯綜複雜,對銀行業提出了新的挑戰。無論過去的成績如何,重要的是著眼於當下,以空杯心態去面對未來。恒生中國目前也在順應環境趨勢,不斷的檢視自身,並對原定的2022-2024三年戰略規劃進行了相應調整。
當前恒生中國的願景,是致力成為中國內地領先的港資銀行,併成為母行的重要利潤貢獻者。恒生中國將以客戶為中心,依託母行的領先優勢和知名度,發揮跨境優勢,在內地尤其是大灣區探尋新的商業模式和增長點,成為母行在內地服務的有力補充和延伸。
為實現這個目標,恒生中國未來將從四個方面出發:
第一,推動非利息收入的增長,減少對利差收入的過度依賴,使利潤來源多樣化。
第二,通過投資組合多元化,優化資產負債表。
在資產端,降低貸款中房地產行業的比重,開拓經營現金流良好、信用風險相對較低的新經濟領域,並關注目前日益增長的綠色貸款需求。同時加大對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的支持,優化信貸結構。在負債端,進一步推進低成本存款的增長。
第三,增長客戶基礎,圍繞目標客群發力。
第四,加強與母行的跨境聯動,通過一站式服務吸引兩地客戶,深化在大灣區的影響力。
大灣區在恒生中國的戰略中處於什麼樣的地位?恒生中國在大灣區有哪些佈局和抓手?
宋躍升:恒生中國的母行恒生銀行來自香港,一直將粵港澳大灣區視為業務重點區域。對於恒生中國而言,大灣區也是新的業務增長點。目前,恒生中國的金融業務已經覆蓋大灣區所有城市,大灣區業務已經佔據了總體業務的約三分之一。
恒生中國一直密切關注大灣區的發展機遇,專門成立了大灣區服務團隊,從廣州、深圳、上海等地抽調精通粵語、熟悉兩地業務的客戶經理,為大灣區客戶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務。同時,我們與母行也共同建立了一體化業務流程,研發適合大灣區客戶的跨境服務和專項優惠。
隨著大灣區策略的不斷升級,今年3月,恒生中國內地首家跨境財富管理中心落地廣州;8月,恒生中國深圳跨境財富管理中心開業。目前,恒生在粵港澳大灣區共設有6間跨境財富管理中心。
跨境財富管理中心聯動恒生在內地與香港的金融資源,提供一站式跨境理財服務,包括“預約香港賬戶開立”“一站式留學金融服務”“優越理財跨域通”“跨域查賬轉賬”等。憑藉恒生高效便捷的數字金融服務能力,個人客戶無需出境,即可與兩地星級專家團隊進行溝通。
面對規模效應挑戰,存量博弈下謀求差異化
截至2022年末,外資銀行占全國銀行業總資產的比例為1.2%,您如何看待外資銀行未來的發展?
宋躍升:外資銀行近年來的發展增長速度不及中資銀行。從市場份額來看,2007年外資銀行在中國銀行業總資產的占比是2.4%,而到2022年,這一數字已降至1.2%,下降了50%。
外資銀行最大的挑戰之一是其體量相對較小,無法充分發揮規模效應,導致了經營成本偏高和投入產出比偏低。這一問題在系統投入、數字化轉型等方面尤為明顯。
近年來,中資銀行在金融科技和數字化轉型方面的步伐也明顯快於外資銀行。此外,由於市場份額小,外資銀行在政策製定時的話語權、新客獲取和推廣上也較為弱勢。
然而,中國市場規模龐大,仍在高速擴容。外資銀行即便只是實現1%的份額增長,也將代表著質的飛躍,關鍵是能否找準自身的優勢和定位,展開差異化競爭。
當前中國經濟已經從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外資銀行應更好地洞察形勢,發揮自身稟賦、做好成本控製、提升效率,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把握更多機遇。
爭做ESG先行者,探索中國公益新模式
作為內地第一家發佈ESG報告的外資行,恒生中國在綠色金融和社會公益方面有何舉措?
宋躍升:低碳綠色發展是時代的呼應,也是銀行未來的方向。作為綠色金融的倡導者和踐行者,2021年初,恒生中國就率先承諾於2030年實現自身營運碳中和,並提出了以“綠色運營,踐行低碳綠色行動”“綠色金融,創新推動綠色轉型”“綠色公益,推進多方協作模式”三個維度為核心的綠色發展行動框架。
在綠色運營方面,恒生中國製定了35條辦公環境表現提升措施,以協助降低經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包括減少能耗、建設綠色空間、推行無紙化辦公和綠色採購、鼓勵員工踐行綠色低碳生活。
在綠色金融方面,恒生中國持續加速推進綠色金融創新,拓展多元的綠色信貸產品和金融解決方案。例如,完成國內首筆包含ESG條款的人民幣利率衍生品交易、首筆掛鉤ESG條款的貨幣掉期交易、籌組首單ESG可持續發展掛鉤銀團貸款。同時,拓展綠色供應鏈融資應用場景,比如依託中企雲鏈落地首單多級流轉供應鏈融資業務、首筆5G通訊行業應用場景“雲信”業務等。
未來,恒生中國將持續關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儲能、碳捕獲與封存等綠色低碳產業,尋找更多可持續發展機遇。
在社會公益方面,從2021年起,恒生中國圍繞可持續發展,聚焦生態保護、鄉村振興、青少年教育與社區誌願服務等議題,以“未來”為主題開展系列社會責任項目。
截至2022年底,“種·未來”生物多樣性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項目擴大老品種紫米種植面積到105畝,利民工程惠及村民226戶;濱海濕地藍碳生態系統保護工作修復、種植紅樹植物100畝;森林保護修護項目人工種植各類苗木28,750株。
“興·未來”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促進鄉村振興示範項目,協助土橋鎮7個村集體經濟組織完成鎮平台公司登記註冊。
“啟·未來”職業院校金融素養提升計劃,為上海和廣州的8所職業學校的1,400餘名學生帶去約2,000課時的綜合性金融素養課程。
在社會公益工作上,恒生中國認識到一個企業的力量是有限的,希望可以搭建起企業、科研單位、社會組織、地方政府、社區居民等多方協作的模式,構建一個“人人參與、人人獲益”的良好格局,實現社會責任項目的可持續發展。